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综合新闻
鼎湖山之窗 第6 卷 第3-4期 2003年12月25日
关键字:鼎湖山   时间: 2004-03-18  点击率: 1043708
  摘 要: null
§ 研究动态
“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项目进展

由我站周国逸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编号KSCX2-SW-120)自2002年12月启动以来,已取得了较好进展。已经初步研究了植物子系统C的固定、转移和生物学过程;土壤子系统与水文学过程中C的贮存、输运以及对CSIRO-Biosphere-Model、Erosion-Deposition?CCarbon?CModel模型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目前已经完成期刊论文17篇,会议论文1篇。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周国逸研究员于2003年12月1日~3日率领该项目组的12名主要成员参加了国际C通量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lux Observation Research in Asia)。会议期间,项目组负责人周国逸研究员向国外同行介绍了该项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闫俊华博士向大会提交了报告:A comparison of measured net CO2, water vapor and energy fluxes using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with model predictions for a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 in southern China。王春林、周存宇、唐旭利、王旭、尹光彩和欧阳学军等博士提交了相应的墙报。我站在C通量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外专家的首肯和赞赏。同时通过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我们也掌握了国外专家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为我站C循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城市林业优良树种选育及其应用”
项目通过了成果鉴定

2003年11月18日,广东省林业局、佛山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组对由佛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城市林业优良树种选育及其应用”科研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主要成果为评选出一批城市林业优良树种:抗污染能力强的35种,能有效净化硫化物的22种,氟化物的29种和含铅化合物的16种,防火树种16种;已建立育苗基地11公顷,培育城市林业优良树种苗木60多万株,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中抗性树种选择研究由我园负责。鉴定会对此评价为“该项目成果中对抗性树种的生理、解剖、生态指标的研究,方法先进,技术可靠,结论可信,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其整体研究已达到国内同类项目的领先水平”。我站承担和参加该项工作的有:孔国辉、张德强、彭长连、温达志、余清发、褚国伟、张倩媚、温学和刘楠。

参与我站课题的三位海外客座教授入选华南植物园“优秀人才”团队
参加我站主持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三位海外客座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与工业大气研究部研究员王应平博士、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资源系统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刘曙光博士、加拿大Okanagan 大学副教授魏晓华博士,同时入选华南植物园“优秀人才”团队,他们分别与所签订了“优秀人才”管理合同书,并被聘为所客座研究员,聘期为三年。今年10-11月间,他们三位分别对我站进行了访问和合作研究,赴鼎湖山站进行了野外考察和实验指导,参观了站的实验设施,对站的基础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们与周国逸站长还就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在站工作人员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并商议共同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 由张倩媚主持的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净化生活污水的人工生态绿地集成技术》,虽然经费迟迟未到,但依然作了大部分的前期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各地考察和调研;由研究生刘春常同学,以此项目的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的主要内容,使本课题的研究力度更加深入;已开始在植物园生活污水出水处建立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的中试示范基地,初步筛选出植物品种40多个,并与深圳宝安区环保局签定了关于在人工湿地上进行科研合作与科普基地建设的合作协议。

§ 交流考察
广东省始兴县委书记率队考察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月24日,由广东省始兴县委书记冯寿宗同志率队的“赴粤西生态旅游考察学习组”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考察,保护区管理局莫江明局长、邓了因副局长等接待了冯书记一行。本次考察,双方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即在保护的前提下优化整合资源、强化资源管理等方面交流了工作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院地合作工作的进展。
通过院地合作,用创新、发展的理念解决鼎湖山历史问题
11月18日下午,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华南植物园主任陈勇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少春的陪同下,专程赴肇庆市与邓耀华市长进行了工作交流。鼎湖山是华南植物园的一部分,华南植物园共建工作涉及到鼎湖山。鼎湖山有许多内涵,需要挖掘和利用。鼎湖山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市政府方建生秘书长协调解决,协调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陈勇院长和邓耀华市长均表示要用创新、合作和发展的理念来解决鼎湖山的有关问题。
越南国家自然科学与技术中心科学家访问鼎湖山树木园
11月26日,越南热带生物研究所Ngo Ke Suong教授、生物技术研究所Nguyen Thi Phuong Chi博士、Lai Thuy Hien博士和材料科学研究所Nguyen Thiet Dung博士等访问了鼎湖山树木园。
王远球主任向越南科学家介绍了鼎湖山树木园的特点、发展历史、科研工作及 “一个中心,两个面向”的发展思路。在科研人员的陪同下,越南科学家参观了展览室、中国―新加坡联合实验室,以及“氮沉降对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项目的野外样地,并与科研人员就微生物学、环境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学术交流。 越南科学家此次来访,不仅促进了双方科研的互相交流,而且提高了鼎湖山树木园在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度。

新疆自治区林业、编办考察团考察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月29日,新疆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穆汉、新疆自治区编办副主任李则贤以及新疆自治区林业局组织人事处、动植物保护处领导一行8人,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陈景烈副主任的陪同下,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考察。局(园)领导王远球、莫江明在向新疆客人介绍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总体情况的同时,还专门就中国自然保护事业从鼎湖山开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问题(包括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管理模式等)和科研工作情况以及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和局(园)新班子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面向"的发展思路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来宾们对鼎湖山保护区在保护、科研、科普等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赞叹。
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各自对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的认识,同时,也让新疆的同行们初步了解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情况。
肇庆市人大副主任到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研
12月18日,肇庆市人大副主任邓达礼到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鼎湖山树木园)进行调研工作。王远球局长代表局(园)领导班子向邓副主任通报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机构改革的情况,阐述了局(园)“一个中心,两个面向”的工作思路,提出以发展和双赢的理念看待鼎湖山的工作,在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解决历史问题。双方达成一致共识:今后应加强相互交流与沟通,共同把鼎湖山的工作做好。

§ 简 讯
 5月份,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有个专题报道华南植物研究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其中到鼎湖山站进行了实地拍摄。
 7月3日在广州分院举行的中科院广州教育基地研究生学术报告会中。刘菊秀博士作的学术报告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 7月,我站副站长张德强受(Ecolab. in)Department of Botany &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Oklahoma的邀请再次到美国进行为期6个月的访问学习,明年1月上旬将按时回国。
 8月下旬,温达志受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物分中心的邀请,参加了“CERN生物监测与操作规范”工作会议。会议在北京香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行,会上就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监测内容、要素及操作规范进行了讨论。
 9-10月,我站硕博连读研究生官丽莉同学,分别到吉林长白山站、北京东灵山站、四川贡嘎山站顺利完成了野外取样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更加强了台站间的交流联系,促进了兄弟台站的合作。
 10月11-14日,张倩媚、刘世忠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中国植物学会第七十周年年会。会后,张倩媚还考察了贡嘎山高山生态站,参观了他们的实验设施,对比一下本站的工作和实验条件,有利于促进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 10月20-24日,鼎湖山树木园李炯、周小勇参加了在武汉植物园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班暨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
 10月,经园学术季员会评议通过,旷远文同学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
 12月9日,华南农业大学师生共70多人到鼎湖站进行了野外教学考察活动。莫江明研究员介绍了鼎湖山的科研工作和目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并与华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就未来的合作领域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 12月6-12日,在日本北陆建设省和长岗科技大学的资助下,刘景时副研究员赴日本新泻参加洪水减灾及流域管理国际研讨会和工程管理见习,提交了论文“中国东北冬季河川径流与冻土退化及气候变化”,并作了报告,与来自美国、德国、荷兰,韩国、印度、泰国及日本等国的同行就水资源管理,河流水环境与生态,河川雪冰信息及国际合作4个专题进行了交流。我国派出了由科学院、水利部、国家气象局和几所大学20多人的代表团。与会后获悉,发达国家的21世纪水问题重点在于生态水文恢复、削减人类对水体干预(Nature to nature)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方面。
 12月16日,我站闫俊华、张倩媚、刘菊秀三人,陪同园财资处陈建驹同志到鼎湖山站进行了基建项目的验收,财资处对我站三个小型建设项目都较满意,并对我站在施工条件较差的山地,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表示赞赏。
 2003年度所政务信息统计中,我站有多条信息获奖励,对宣传本站的工作与成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望大家都能参与到积极宣传本站的行列中来。
 目前我站正在进行2003年度网络监测数据的汇总工作,气象数据已上交了1-11月数据,土壤数据在最后完善中,水文数据实验也已完成,生物监测也提交了相关内容。
 闫俊华得到国家基金留学季员会的资助,将赴澳大利亚18个月进行学术深造,目前正在广州外贸学院进行出国前英语培训。

§ 成果、课题与论文
2003年度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序号 项目名称 本站人员排名 获奖名称等级
或鉴定单位
1 广东省主要农情动态监测及快速预报研究 张倩媚(7)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对策研究与技术应用 王春林(7)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3 一种酸化土壤的修复改善方法 刘菊秀、周国逸、张德强、张倩媚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03139678.X
4 管叶伽蓝菜的屋顶绿化实用技术 刘世忠(1)、张倩媚(5)、周国逸(6)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03139997.5
5 采石场坡壁植被恢复的植物固定技术 刘世忠(4)、张倩媚(5)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03140161.9
6 屋顶绿化长效轻型基质配方 刘世忠(3)、张倩媚(5)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03126785.8
7 生态环保型屋顶隔热层 张倩媚(6)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03114025.4

2003年度新增课题
序号 主持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或来源 经费
(万元) 起止时间
1 周国逸、张德强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表碳通量研究(配备95万元的仪器) 中科院重大项目之子专题(KZCX-SW-01-01B6) 5.0 2003-2005
2 周国逸 森林植被蒸散的尺度转换模型 973项目子课题(2002CB111500) 50.0 2003-2007
3 周国逸 大气本底站研究(80万的仪器) 大气分中心 10.0 2003-连续
4 张倩媚 净化生活污水的人工生态绿地集成技术 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3C32201) 20.0 2003-2006
5 闫俊华 Using dendrometer bands to study tree growth resporse to Erviomenent factors in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Inter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 10.0 2003-2005
6 闫俊华 广东省外来种入侵生态调查 广东省环保局 2.0 2003
7 彭长连 光破坏防御过程中黄体素(lutein)与叶黄素循环的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0 2003-2005
8 彭长连 龙须菜的生物学特性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6.0 2003-2005
9 彭长连 水稻叶绿素b缺失的光合作用特性 973 5.0 2003-2005
10 彭长连
温达志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光合色素变化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环境变迁的响应 所长基金领域前沿项目 20.0 2003-2005
11 温达志 酸污染胁迫下植物耐受机理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格局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370283 19.0 2004-2006
12 李志安、温达志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重要农林业土地类型N2O排放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170191 17.0 2003-2005
13 温达志、张德强 重度酸污染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格局优化与示范研究 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10.0 2004-2005
14 莫江明 氮沉降对南亚热带主要类型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270283 17.0 2003-2005
15 莫江明 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氮沉降及其对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021524 5.0 2003-2005

2003年度正式发表论文目录:(不包括排印中或已接收的,包含10篇SCI, 3篇EI,67篇核心期刊,其它期刊或会议论文等未在其中。)
1.Lin ZhiFang,Peng Changlian,Lin GuiZhu et al.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wo new chlorophyll b-less rice mutants.Photosynthetica.2003,41(1):61-67.
2.Lin ZhiFang,Peng Changlian,Lin GuiZhu. Photooxidation in leaves of facultative CAM plant Sedum spectabile at C3 and CAM mode.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2003,45(3):301-306 .
3.Liu Jingshi et al.Winter Streamflow, Ground Temperature and Active-layer Thickness in Northeast China. Permafrost and Periglacial Processes,冻土与冰缘过程.2003,14(1):11-18.
4.Liu Jingshi et al.Hydrological and geocryological response of winter streamflow to climate warming in Northeast China.Cold Reg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寒区科学与技术.2003,37:12-21.
5.Mo Jiangming, Sandra Brown, Peng Shaolin, Kong Guohui.Nitrogen availability in Disturbed, Rehabilitated and Mature Forests of Tropical China.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3,175(3): 573-583.
6.Ou Zhiying,Peng Changlian*,Lin Guizhu,Yang Chengwei,Duan Jun. Regulation of senescence in rice flag leaf growing in the field by excitation pressure.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2003,45(8):929-935.
7.Peng Changlian,Gilmore AM. Contrasting changes of photosystem II efficiency in Arabidopsis xanthophylls mutants at room as compared to low temperature under high light stress. Photosynthetica.2003,41(3):233-239.
8.Wang ZhengFeng,Peng ShaoLin,Liu ShiZhong,Zhen Li.(王峥峰,彭少麟,刘世忠,李镇). Spatial pattern of Cryptocarya chinensis life stages in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China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2003,44:159-166.
9.Wei Xiaohua,J.P. Kimmins,Zhou Guoyi. Disturba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long-term site productivity in lodgepole pine forests in the central interior of British Columbia--an ecosystem modeling approach. Ecological Modelling.2003,164:239-256.
10.彭长连,林桂珠. 拟南芥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叶绿素荧光猝灭的特性.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30(2):251-256.
11.李桂双,白成科,段俊,彭长连,翁克难,刘曙东. 静水高压处理对水稻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高压物理学报.2003,17(2):122-128.
12.刘菊秀,周国逸,张德强.酸雨危害对鼎湖山土壤化学的累积效应及荷木某些生理过程的反应.中国环境科学.2003,23(1):90-94.
13.尹光彩,周国逸,唐旭利,张倩媚.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水分动态.吉首大学学报.2003,24(3):62-68.
14.周国逸,罗艳,欧阳学军,褚国伟,张倩媚.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某些沉积元素转移过程中的浓度分析.生态学报.2003,23(7):1408-1414.
15.张咏梅,周国逸*,温达志,张德强,张倩媚.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锥栗-荷木-黄果厚壳桂群落发展趋势探讨.植物生态学报.2003,27(2):256-262.
16.张咏梅,何静,潘开文.土壤种子库对原有植被恢复的贡献.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3):326-332.
17.张倩媚.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十一次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在三亚召开.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1):6.
18.张德强,郁梦德,林志红,陈军,卢云鹤,葛宁春. 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生物监测的数学模式.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93-399.
19.张德强,褚国伟,陆耀东,胡羡聪,薛克娜,余清发,孔国辉.园林绿化植物对大气SO2和HF污染的净化能力及修复功能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36-340.
20.尹光彩,周国逸,王旭,褚国伟,黄志宏.应用热脉冲系统对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树液流通量的研究.生态学报.2003,23(10):1984-1990.
21.易志刚,蚁伟民,周国逸,周丽霞,张德强,丁明懋.鼎湖山三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碳释放研究.生态学报.2003,(8):1673-1678.
22.阳成伟,彭长连,陈贻竹. 植物光破坏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3,20(4):495-500.
23.阳成伟,彭长连*,陈贻竹.超高产杂交稻剑叶光抑制和其77K低温光谱特性的研究.作物学报.2003,30(1):23-27.
24.阳成伟,欧志英,林桂珠,彭长连*,陈贻竹.超高产杂交稻剑叶衰老过程中的抗氧化性的变化.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2):148-152.
25.徐国良,莫江明,周国逸,彭少麟. 土壤动物与N素循环及对N沉降的响应.生态学报.2003,23(11):253-264.
26.肖金香,方运霆. 江西资溪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5):661-665.
27.夏汉平,周国逸,任海,敖惠修,郭庆荣,周晓洪.广东连平县的生态工业发展构想.热带地理.2003,23(3):231-235.
28.夏汉平,刘世忠.香根草优良生态型筛选研究.草业学报.2003,12(2):97-105.
29.夏汉平,柯宏华,邓钊平,谭鹏,刘世忠.人工湿地处理炼油废水的生态效益研究.生态学报.2003,23(7):1344-1355.
30.夏汉平,蔡锡安,刘世忠.百喜草研究与应用进展.中国草地.2003,25(1):44-53.
31.温学,孔国辉,彭长连,林桂珠,薛克娜,陆耀东,吴芝扬,刘世忠.植物监测大气污染及其抗性.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48-357.
32.温达志,张德强,孔国辉.30种园林植物对短期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植物生态学报.2003,27(3):311-317.
33.温达志,陆耀东,旷远文,胡羡聪,张德强,薛克娜,孔国辉.39种木本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反应与敏感性.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41-347.
34.温达志,旷远文,刘世忠,陆耀东,黎建力.大气污染对珠江三角洲村边林植被的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86-392.
35.王春林,刘锦銮,周国逸*,杜尧东.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寒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应用气象学报.2003,14(4):487-495.
36.唐旭利,周国逸,温达志,张德强,闫俊华.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C贮量分布.生态学报.2003,23(1):90-97.
37.唐旭利,周国逸*,周霞,温达志,张倩媚,尹光彩.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3,27(4):484-489.
38.孙振令,彭长连,孙梓健,陈贻竹.增强UV-B辐射和SO2作用下植物光合响应及其相对抗性.植物生态学报.2003,27(3):285-292.
39.任海,张倩媚*,彭少麟.内陆水体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热带地理.2003,(23)1:22-26-29.
40.任海,彭少麟,张奠湘,简曙光,韦强,张倩媚,刘念,李世晋,陈文杉,庄益智.报春苣苔的生态生物学特征.生态学报.2003,23(5):1012-1017.
41.彭少麟,任海,张倩媚.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26-2030.
42.彭闪江,黄忠良.生境异质性对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广西植物.2003,23(5):391-398.
43.彭闪江,黄忠良,周国逸,周小勇,张池,贺握权.鼎湖山林窗形成特征及其对幼树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3):229-235.
44.彭闪江,黄忠良,彭少麟.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肉果植物扩散过程和机理.生态学报.2003,23(4):777-786.
45.彭闪江,黄忠良,彭少麟.植物天然更新过程中种子和幼苗死亡的影响因素.广西植物.2003,23(6):.
46.彭彩霞,彭长连*,林桂珠,温达志.模拟酸雨对农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400-404.
47.欧志英,彭长连*.高浓度二氧化碳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2):190-196.
48.欧志英,彭长连*,阳成伟,林桂珠,段俊,温学. 田间生长条件下超高产水稻剑叶的高效光合特性.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1):1-6.
49.欧志英, 彭长连*, 林桂珠, 温学. 超高产水稻品种培矮64S/E32的耐光氧化特性.植物学通报.2003,20(5):558-564 .
50.欧阳学军,黄忠良,周国逸*,彭闪江.鼎湖山4种主要森林的温度和湿度差异.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1):53-58.
51.莫江明,周国逸,彭少麟,张德强,余清发.鼎湖山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主要营养元素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2):99-103.
52.莫江明,方运霆,彭少麟,Sandra Brown,周国逸.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素积量和分配特征.生态学报.2003,23(10):1970-1976.
53.罗艳.土壤微生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生态环境(原《土壤与环境》).2003,12(3):357-360.
54.陆耀东,温达志,陈宏通,李松锋,谭家得,胡羡聪.城市林业概述与发展趋势.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80-385.
55.刘世忠,薛克娜,孔国辉,胡羡聪,陆耀东,吴芝扬.大气污染对35种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29-335.
56.刘楠,温学,孔国辉,彭长连*,林桂珠,薛克娜,陆耀东,吴芝扬,刘世忠. 抗SO2绿化植物的初步筛选.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64-371.
57.刘楠,温学,孔国辉,彭长连*,林桂珠,陆耀东,吴芝扬.广东地区三种木本植物抗大气污染能力的比较.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58-363.
58.刘菊秀.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生态学杂志.2003,22(5):113-117.
59.刘菊秀,周国逸,温达志.广东鹤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酸沉降影响现状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4):430-433.
60.刘菊秀,周国逸,褚国伟,张倩媚.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酸度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土壤学报.2003,40(5):763-767.
61.刘菊秀,张德强,周国逸,温达志,张倩媚.鼎湖山酸沉降背景下主要森林类型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3,14(8):1223-1228.
62.刘惠,赵平,蔡锡安,刘世忠,孔国辉,柯宏华.广东省茂名油页岩废渣堆放场主要树种的叶片气孔气体交换.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1):41-46.
63.李桂双,白成科,段俊,彭长连*,刘曙东,翁克难,徐世平. 高静水压诱变水稻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作物学报.2003,29(5):742-746.
64.李德军,莫江明,方运霆,彭少麟,Per Gundersen. 氮沉降对森林植物的影响. 生态学报.2003,23(9):1891-1900.
65.旷远文,温达志,周国逸. 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植物修复中的意义.植物生态学报.2003,27(5):709-717.
66.旷远文,温达志,周国逸,李志安. 广州及其周边地区非甲烷小分子碳氢化合物研究初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5):570-573.
67.孔国辉,陆耀东,刘世忠,张倩媚,胡羡聪,薛克娜,褚国伟.大气污染对38种木本植物的伤害和生长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19-328.
68.孔国辉,陈宏通,刘世忠,张德强,陆耀东,温达志,胡羡聪,薛克娜,彭长连,吴芝扬.广东园林绿化植物对大气污染敏感性评价及污染物在叶片的积累.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297-315.
69.黄志宏,周国逸,Morris J.,??国伟,张宁南,尹光彩.桉树人工林冠层气象因子对雨季土壤水分的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3):197-204.
70.黄志宏,周国逸*,Jim Morris,张宁南.用典型相关法分析桉树人工林干季土壤水分影响因子.林业科学.2003,39(5):10-17.
71.胡羡聪,张德强*,余清发,褚国伟,薛克娜,吴芝扬.大气SO2和HF对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4):372-379.
72.侯梅芳,马北雁,李芳柏,万洪富,马毅杰.我国各地膨润土化学组成及其矿床矿样间差异性.地质地球化学.2003,31(1):70-73.
73.方运霆,莫江明,肖金香. 关于木材能源使用的一些新认识.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4):618-622.
74.方运霆,莫江明,彭少麟,李德军. 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 生态学报.2003,23(9):1685-1694.
75.方运霆,莫江明,黄忠良,欧阳学军.鼎湖山马尾松、荷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1):47-52.
76.白成科,李桂双,彭长连,段俊. 高静水压诱变水稻突变株系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 中国水稻科学.2003,17(3):228-232.
77.白成科,李桂双,彭长连,段俊,徐世平,翁克难.高静水压诱导水稻变异的初步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2):132-136.
78.Yin Guangcai,A.S Kerzhentcef,V.V Bugrovskiy,Zhou Guoyi,Wen Dazhi.A new method to distinguish soil types based on functional ecology.生态学杂志.2003,22(4):97-101.
79.闫俊华,周国逸,张德强,王旭. 鼎湖山顶级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要素时空规律. 生态学报. 2003,23(11):2359-2366.
80.欧阳学军,黄忠良*,周国逸,褚国伟,李炯,史军辉,徐国良.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的累积效应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4):51-54.

编辑:张倩媚 校审:周国逸
相关文章:
鼎湖山之窗 第5卷 1-2期 2002年 6月30日
鼎湖山站---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获资助
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及任海同志受表彰
鼎湖山之窗 第6 卷 第1-2期 2003年6月10日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访问鼎湖山站
鼎湖山之窗 第7卷 1-2期 2004年 6月30日
鼎湖山站人员参加973项目“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年度总结会暨“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鼎湖山之窗 第9卷 1-2期
鼎湖山站人员参加国家站数据管理培训班
鼎湖山站在《Science》上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成熟森林土壤可以持续积累碳
相关文章分页:  共 2 页 15 条记录 9 3[1][2]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