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生态知识
   生态学知识
   生态学应用
   人与生态系统
   趣味知识
   生态图片

 生态学知识
向 生 态 城 迈 进

 

本报记者 杨晓娣 王轶慧 自1997年以来,哈尔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驶入快车道,在科学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该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展迅猛,他们已经把创建生态城市确定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从科学规划入手 1998年,哈尔滨市环保局组织专家开展了全市生态系统的监测性调查研究;1999年,又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了“哈尔滨市市区生态系统热力分析与评价研究”,摸清了城市的主要问题。而后,市环保局提出了分三步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将其列入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哈尔滨市计委和市环保局共同牵头组织建委、规划等12个部门参加、制订了《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规划”从森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护、草原建设、生态农业建设、自然保护区和市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确定了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共38项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同时制订了32项农村生态建设指标,进一步提出了在市区建设一个以生态廊道系统、两处湿地、四块水域、七片林地、五个区域为主的生态功能系统,在全市推进以一江、四河、五区、一市、八镇为主导的生态治理规划。

靠监测数据立规 从1997年开始,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试点城市,哈尔滨扎实有效地建设了覆盖全市7区12县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通过了国家级评审。该监测网络布设了大气、水、土壤等监测点位501个,网络监测面积达3907平方公里,每年可获取监测数据6000多个。

根据跟踪监测,专家认定全市95%的耕地符合建设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的标准。目前,市政府已责成市环保局和农业局负责对无公害基地进行认证。

在农业生态监测基础上,市环保局又组织专家将监测和调查内容扩展到农业、森林、湿地、地面水、草原、地质等6大生态系统,并取得了第一手数据。根据对全市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破坏状况、农田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的连续多年的跟踪监测,市环保局向市政府提出了农作物污染状况及对策的建议,就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受到六六六、DDT等有机农药镉、汞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药化肥市场管理,严禁销售高毒、高残留化肥等4点对策。同时,建议在受污染较重的地块,改种亚麻等经济作物,以避免人体食用造成慢性中毒。为了加强管理,哈尔滨市还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及《无公害农林牧副渔产品基地建设方案》等规范性文件。

凭群策群力创建 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地矿等部门按照全市生态建设的思路,分别制订了近期和中期的建设恢复规划。农业部门加强了中低产田的改造,并逐步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使土壤结构得到了恢复性改善。林业部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每年以50万亩递增的速度进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速度为每年10万亩。水利部门加大了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立体开发的力度,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0万亩。畜牧部门也狠抓了草原“三化”治理,每年改良草原面积达12万亩。地矿部门建立了矿山生态恢复抵押金制度,对破坏环境的100余个小矿点进行了限期整改关停。

哈尔滨市各区县认真执行生态规划到目前为止,共创建生态示范点430处,培养了延寿、木兰、五常等国家或省级生态示范县(市)。为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市环保局在农村推广了秸秆制气技术,既改善了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哈尔滨市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35处,并在全市自然保护区实施国有民营或管护结合等办法,调动了群众参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积极性。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