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孙鸿烈院士聊天:从珠峰科考看青藏高原研究
时间: 2005-03-09 点击率: 1112401
摘 要: 孙鸿烈简历: 中科院院士。土地资源与土壤地理学家。 河南濮阳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
1954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1960年为中科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生。1961年起任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助理研究员。1972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综合自然室助理研究员。197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4年-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委员(后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4月当选为中科院主席团成员。1993年10月当选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副主席。1994年、1996年6月、1998年6月分别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1995年—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
50年代起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及区域综合开发方面的考察研究,参加了黄河中游、黑龙江流域、西藏高原和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主持编写了一系列有关资源开发和区域农业发展的研究报告和地图。70年代至90年代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组织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具体领导实施。提出了可更新资源的整体性、多宜性、区域性与有限负荷等特性,强调将自然资源作为整体系统进行综合研究。从全国性资源环境问题、区域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战略、典型地区资源合理开展试验示范三个层次推动了我国土地资源开发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倡导并领导建立了生态系统试验观测研究网络,把资源环境的研究推向深入阶段。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2年被国家科委聘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1995年10月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技术科学奖)”。
[主持人]:
欢迎孙院长百忙之中到我们网站做一个科普方面的报告。是这样的,从今年3月20号到6月20号,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将开展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大型综合科学考察,这是本世纪我国首次对珠峰地区进行多学科的考察,也是规模比较大的一次考察。发起这次珠峰考察活动的背景是什么?珠峰科考在整个青藏高原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孙鸿烈]:
这次之所以选择今年去珠峰科考,因为是我们科学院组织珠峰科考,今年实际上是科学院组织珠峰科考,第一次到现在珠峰科考30周年,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念时机。另外今年之所以去,也是因为中国有女子登山要登珠峰,所以这样我们也是为了结合这次女子登山来去考察珠峰,珠峰这个地区很特殊,海拔特高,假如没有登山队这个活动,我们科考人员去考察珠峰相当困难,海拔太高了,有登山队,他们可能考察标本和搬运一些东西,才有这个可能性。之所以对珠峰这么重视,它有很高的海拔,全世界最高的一个高峰,这个高峰上有很多特殊的科学问题,因为这样,对珠峰特别关注,我们今年结合女子登山,又是今年纪念登山我们30周年,这次科考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一个事情。
[主持人]:
珠峰科考在整个青藏高原研究中的一个作用?
[孙鸿烈]:
我刚才已经说到了一些,它是特殊海拔的地区,有特殊的一些环境,生物在这么高的海拔地区内,生物的物种,生物的适应情况,和一般的高原面,他达到8000米,高出一倍这样子,他有很多特殊的东西,从生物学角度很有兴趣,冰川这个地方,它是特高海拔的地方,他冰川的形成变化,也是去研究冰川进退演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当然因为青藏高原本身板块运动隆起,隆起最高的这些地方,它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的状况,也是被论证青藏高原的形成来说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不外乎这些科学上的问题,从形成演化,从现代环境,从现在生物的区系等等这些方面,主要是科学上的一些应用,对科学上的意义是很突出的。
[主持人]:
从有关报道看,公众似乎更关心的问题就是关于珠峰的身高特高,2004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或者新出版的世界地图册里头有1700多处做了更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珠峰的身高长了2米,原来是8848米,对这个珠峰身高的问题,我想问您的问题就是究竟用什么标准,什么方法来确定更科学,更合适?
[孙鸿烈]:
他身高高了两米,从地图上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测出来身高高了两米,我们用8848.13,是我们30年前第一次登山的时候测绘组测的,他当时用非常精密的测绘技术,交叉测绘这个点的高处,这个点高处上面有登山队员,因为上不了那么高,登山队员爬到顶上,顺利的站标,否则你没有办法交汇,登山队员在上面树了站标,才有可能交汇以后测出来的,我们30年前测出8848.83米,经过30年以后,这个高程有没有变化,所以也是这次30年以后这次科考,这次不是科考,和登山一起去的除了科考以外还有测绘,去的目的,也是在30年以后看有没有变化,这个变化可能会有,因为珠峰不断在隆起,但是假如是冰层的溶化,测绘的时候排除冰的冰的厚度很难说是珠峰的厚度,它应该以基岩作为它的基体,毕竟经过了30年,30年以后到底升了多少,这个当然也是我们这次测绘再次测的目的,因为地壳在运动,总是有些变化,但是会不会增加两米,我倒要怀疑,毕竟我不是搞测绘的,不敢妄加评论,到底是多少,我们以这次测绘来对外公布。
文章分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