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GDP,还是要未来?
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的阵痛之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洞庭湖区已是不言自明。可为何“好了伤疤忘了疼”?
洞庭湖区杨树盲目扩张的直接诱因,是湖区周边一批造纸企业推行的“林纸一体化”模式。据记者调查,自上世纪末开始,为满足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原材料的需求,以泰格纸业(原岳阳纸业)为代表的一批造纸企业纷纷以“合同定购、预付订金”等形式在湖区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由于风险小、投劳少,见效快,经济利益驱动各色人等纷纷加入了种杨行列。原料的充盈又使造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湖区种杨陷入了一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恶性循环。
在湖区种杨风中,地方政府扮演的是直接推动者的角色。尽管有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提出了种种异议,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私下里也对记者表示了不同看法,但无一例外的是,湖区各县市几乎都制订了详细的杨树发展规划,采取“政府出资奖励”“典型引路”等方式“大力推广”。
洞庭湖周边几个县市,造纸业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当地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地方政府并非不知道生态安全的重要,但由于对GDP的追求和自身的财政利益的影响,官员们大多睁只眼闭只眼。”湖南省人大环境和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傅玉辉告诉记者,“如果不对沿湖造纸企业进行整顿,调整相关的产业政策,洞庭湖的生态安全就难以保障。”
“即使是地方政府想控制,在目前的体制下也很难做到。”湖南省林业厅一位负责人说,为了控制湖区杨树种植一哄而上,林业部门曾明确制定湖区杨树的“三不种”的原则,即行洪道不种、保护区不种、基本农田不种。但“仅凭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力量根本无法控制”。
林业部门认为,尽管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但在国家相关法规中却没有明确将湿地作为一种土地类型。这种情形使湿地保护很难落到实处。据了解,洞庭湖洲滩既有林业部门管的,也有渔政部门和水利部门管的。“婆婆”太多,湿地管理很难协调。
即使是在国家重点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内,“产权虚置”现象也使湿地难以逃脱被蚕食的命运。尽管目前洞庭湖区已设立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权属不清、管理部门多、法制意识淡薄,实际上也成了地方政府眼中的“无主”资源,无论是乡镇、村场、水利部门、芦苇场都可将其发包并从中牟利,掠夺性开发难以禁止。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了地方政府面前:是要GDP,还是要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