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保护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湿地生命活力 ------“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国际研讨会
<长沙宣言>
在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的资助下,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于2005年4月11-13日,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组织召开了“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德两国的近50位知名科学家(含中国的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有关方面领导。经过近3天的热烈讨论,得出共识,发表“合理开发与保护湿地长沙宣言”。
长江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沿江发育了大量湿地,其类型包括高寒草甸湿地、河湖湿地、沼泽湿地和滨海湿地等。这些湿地在维系长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以及繁衍生物多样性和美化环境等方面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湿地经人类垦殖,又成为盛产粮食等农业产品的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功能。快速的经济发展,高密度的人口,使湿地的经济功能严重排斥了生态功能,造成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巨大压力和威胁,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原来作为洪水调蓄区的湖泊湿地被大规模围垦,导致江河调蓄功能下降,物种栖息地、活动场所丧失,造成洪水威胁加剧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管理机构与机制不完善,导致湖泊湿地管理工作薄弱、协调困难;江河湖泊湿地上兴建大量闸坝,改变了天然水情,割裂了天然生态廊道;有害的渔具鱼法和过度的渔业捕捞,造成了鱼类种群结构的严重失衡,湿地生物种群的生态链被破坏,产卵场被侵占;不合理的水产养殖方式,造成湿地生态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进入河湖湿地污染物质的大量增加,造成河湖湿地污染和水质恶化。另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草场的超载过牧,使长江源头地区的草场退化,湖泊湿地退缩、咸化甚至消亡。
湿地作为地球表层系统中,大气圈、岩石圈、陆地水圈、生物圈和人文圈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维系各圈层稳定和平衡的纽带。湿地系统结构的破坏,将直接导致湿地本身生态功能的弱化乃至丧失,并危及区域的整体生态平衡。同时,湿地是开放系统,是流域物质和能量的“汇”,对环境生态变化的反映极为敏感,是反映流域环境变化的镜子和放大器,保护湿地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和矛盾,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
总之,造成湿地生态破坏根源可以概括二条:(1)对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对湿地生态功能的深刻理解,人们往往把湿地作为荒地看待;(2)在强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前,往往是生态功能屈从于经济利益,造成了对湿地资源的过分索取。为此,大会呼吁,共同“携手保护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湿地生命活力”。
(1)加强湿地生态功能价值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功能价值重要性,以及对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湿地生态保护的自觉性。
(2)认真开展不同类型湿地的生态功能区划和定位,明确不同类型湿地保护、利用和治理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保护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3)科学处理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关系,提倡在“开发中保护和保护中开发”, 积极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严格控制并积极治理湿地水质污染;继续推进和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洪水整治战略,进一步恢复湿地的径流调节能力。
(4)建立政府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成立湿地管理的统一协调机构,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实效;同时,要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管理,积极推进湿地的依法、执法管理程序。
(5)关注和评估重大水利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跟踪湿地对重大水利工程的响应过程;
(6)加强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交流,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水平。德方在湿地开发和利用保护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建议建立中德湿地生态系统合作研究机制,继续召开湿地研究成果的交流会,立项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演变过程和功能区划的基础理论,以及优化湿地利用结构研究,拟解决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