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发展模式,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时期。要按照科学的治水理念,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加快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同时,要通过创新水利发展模式,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社会自律式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是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进行制度建设,要通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基本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的零增长。 二是充分考虑洪水风险,努力实现人与洪水和谐相处。“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城市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使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到1.0%以下的目标,一方面,要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健全综合防洪体系,增强抵御洪水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增加洪水蓄泄空间,给洪水以出路,有效规避洪水风险。同时,要把解决洪涝灾害问题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利用洪水资源。 三是根据水环境承载力,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保护好水资源。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提高我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十一五”期间,我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要提高到60%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划,根据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和水域允许纳污能力,核定纳污总量,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排污权的有效管理和有偿交换,运用经济手段防治污染。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四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切实加强农村水利。要把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重点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灌排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要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要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恢复水库功能,消除安全隐患。要加快发展农村水电,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实施水电增收解困工程。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要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注重预防和监督,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与环境,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五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维护河流健康。根据河流的发育演变规律、自然特性和服务功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做到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问题,完善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落实项目建设期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开展水利工程运行生态评估工作,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调度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需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艰苦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