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大事记
中国生态研究网络的数据共享“实验”
时间: 2006-02-28  点击率: 1087215


    艰苦的数据获取为的是让更多人分享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系统工程。数据采集手段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主任于贵瑞博士介绍,传统手段是以人工采集为主,拼体力把工具与简单仪器扛到田间去测量;第二个阶段是用常规仪器监测,需要现场人工操作,并逐一记录;现在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随着观测仪器和观测手段的发展,生态自动观测越来越普遍,数据采集的数量和频次大大增加,不同数据的同步采集也越来越普遍,数据质量也更高了。但放在野外的自动监测仪器也会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需要人力不断维护,而且会出现一些异样数据,需要根据各仪器性能去伪存真加以剔除。另外服务于共享的数据必须进行初期处理,否则,研究人员就无法使用,很多因素都会增加数据整理的工作量。 

    CERN由分布在中国科学院20个研究所的1个综合中心、5个学科分中心、36个野外台站组成。所要共享的数据是通过数百人长年累月监测得来的,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形容实不为过。野外台站承担数据的现场监测,分中心主要负责数据质量控制,综合中心负责数据管理、集成和发布。 

    CERN综合中心副研究员何洪林表示,CERN监测规范和数据标准等可以说是居于国际同行前列的。CERN自1988年建立以来,根据CERN科学委员会制定的统一监测规范、统一标准的仪器,对分布在全国各生态区的农田、森林、草地、荒漠、海湾、湖泊、沼泽等不同生态系统的水、土、大气、生物四大要素进行观测,获取长期观测试验数据。通过CERN科研人员和数据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从站、分中心到综合中心的层层数据审查和质量控制,集成形成了具有中国科学院自主知识产权的站、分中心和综合中心的三级长期生态监测数据库。同时,CERN的36个生态站也是我国生态学、地学研究的野外平台,很多科研人员在这个平台上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专项科研数据。 

    CERN一方面采集和获取数据,另一方面也承担数据开发、整理和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的任务。因此,各生态站、分中心和综合中心按照自己的研究特色,整理和开发了一些具有自己研究特色的、为生态系统研究服务的数据集。如禹城综合试验站的土壤水分数据集、封丘试验站的盐分数据集等。 

    CERN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牛栋介绍,CERN将不断提高数据获取能力、扩大数据共享力度。除了推动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工作外,下一步将把依托野外台站的研究项目所生产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整编,并从更多渠道获取数据,形成针对长期生态学研究的数据系列产品,免费提供给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我们欢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使用CERN的数据,不论是中国科学院内部还是外部的科学家,也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科学家,我们都欢迎。同时希望这些科学家在使用CERN数据后,能及时反馈意见,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数据质量,让科学家们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写出更多高水平的论文。” 

    信息化的科研环境(e-Science)已经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与应用的热点,目前,中国科学院正在全面推动e-Science的建设工作,CERN也将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加强数字化野外台站的建设工作,研究构建e-Science网络的观测数据传输技术体系、共性关键技术和实施标准,建立起试验远程操控、数据实时传输与质控,促进数据的快速传输与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远程观测、协同工作的科研环境。
文章分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