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CERN综合评估
污染治理却成纸上谈兵 长江生态寿命只剩十年!
关键字:长江,生态   来源: 周末报   时间: 2005-03-17  点击率: 1587937
“黑河”莱茵变清渠,经验值得借鉴

  《周末》:欧洲的莱茵河曾经污染得相当严重,如今治理得却非常成功。你专门考察过莱茵河,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呢?

  单之蔷:莱茵河曾经污染得相当厉害,与中国现在的大部分河流差不多。在它流域内都是工业发达国家:瑞士的巴塞尔是世界上著名的化工区,化工、制药全在那个地方。德国的科隆、鲁尔都是煤炭区和钢铁区,再往下是著名的大港,荷兰的鹿特丹,那个港口不仅仅是运货,“壳”牌石油基地都在这儿,所有的炼油厂都在这个地方。但是莱茵河水却出人意料地清澈见底。

  这归功于莱茵河上多个委员会的监管,而他们不一定都是官方的,不少是纯民间组织,他们之所以加入到组织当中来,完全是出于对环保的重视与热爱,工作起来自然就热情卖力,不似我们国内的一些机构,工作人员将环保仅仅当作是一项混饭吃的工作,执行起来哪里能谈得上热情。莱茵河上的这些机构小巧灵活的委员会的执行效率相当高。莱茵河委员会中的观察员机构把自来水、矿泉水公司和食品选制企业都组织了进来,他们对水质最敏感,而且会说话。因此,他们就成了水质污染的报警器,而容易造成污染的化工企业也希望能够获得与监督方对话和沟通的机会。荷兰的一家葡萄酒厂,突然发现他们取自莱茵河的水中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化学物质,酒厂把情况反映到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有分布在各国的8个监测站。他们很快就查出来了,原来这种物质是法国一家葡萄园喷洒的农药,流入了莱茵河。这家葡萄园最后赔偿了损失。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莱茵河的治理水平远非我们国内所能比的。人们早已将莱茵河水的水质、水中各种物质的含量摸了个透,增加任何一种物质,哪怕含量很微小,都无法逃过监测机构的监督。莱茵河的水污染防治,已经从控制点源污染进展到了防止面源污染。点源污染很好理解,就是像造纸厂、化工厂的废水管道里排出的污水,这在莱茵河流域已经被基本控制。面源污染是指像农田里施洒的化肥、喷洒的农药等,这种污染通过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等最终还是会进入到河流里,莱茵河流域的污染防治已经把重点放到了面源污染上。

  对莱茵河的考察,让我看到,长江污染的问题虽然积重已久,但是只要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逆转的。而我更加担忧的是来自水电站的威胁,这种危害也许现在还不太容易看出来,若是得不到纠正,只怕会形成一个比污染更加严重的问题。

  水电开发陷入疯狂失控,危害难以逆转

  《周末》:多数人印象中的水电站应该是一个集发电、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有益设施,你为什么认为水电站是比污染更大的威胁?

  单之蔷:水电站的问题是一个隐性问题,表面上并不容易看出来。但是大家应该清楚,水电站一般要在河流上筑起大坝,建成后相当一部分地区会被淹没,可能长时间处于水下。因此,但凡建设水电站,之前都要对当地的生态人文环境做一个细致的考察,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只有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才能考虑在此建设电站。而实际上,目前国内的水电开发呈现一种失控的状态。这种失控状态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水电开发已经呈现了一种疯狂的状态。我们说它就是大小河流全线开工,而且是一条江上同时几个工地在施工。

  有些水电站的开发方事先根本就不做生态评估,连该流域内有多少珍稀水生物种都不知道,甚至连移民的问题都省了。我们走访雅砻江的时候,为了采访走婚住在一个小村庄里面。第二天我们在离村庄200多公里的江面发现,有几个大铁船在钻岩心,当我们从工人口中得知这里要建大坝的时候,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大坝建成后,之前的那个村庄肯定会被淹没,而实际上这个村庄的人根本不知道要被淹没,也许当地古老的走婚习俗与独特的语言文化就将随着美丽的小村庄一同沉入水底。

  这是很危险的一种状态,我们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如果没有限制,只一种因素在这个地方疯狂发展,肯定要出问题的。我们在一条河流的拐弯处见到一个村庄,这本是一个美丽的村庄,河流从村庄前面流过。但是在河流的上游处建设了一座引流式水电站,就是在河流旁边开凿山洞,让河流改道。河水全部由山洞流过电站了,原本村庄前的那段河彻底地干涸了。因为电站的存在,下游的水生物也无法回游,导致上游水生环境的急剧恶化。

  法国罗讷河上也有19个电站,基本上所有的水电潜力被开发得淋漓尽致。然而它却没有出现我们这样的生态灾难。这是因为罗讷河是一个双河结构,始终有一条运河在,这条运河不是平行的,而是编辫子一样编在一起,电站建在人工的运河上,原来的河道还保留着,至少这个景观没有大的变化,人们还会看到一条自然的河,水生物不会受到重大的影响,那条河还在,虽然流量减少了,但是鱼可以游过去,不像我们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

  《周末》:水电站的发电、防洪、灌溉功能难道无法使当地人民受益?

  单之蔷: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尽管电站的大坝确实拥有这些功能,但并不表示它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一座水电站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它有它的目的和追求——发更多的电、赚更多的钱。当下游干旱的时候,需要大坝放水,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减少水库蓄水量,影响电站的发电量,这种与自己利益相背的事,电站的投资者是不会干的。至于电站当地的原住民,实际上他们从电站那得不到半点好处。对电的需求也远没有到达需要一座电站的地步。我在当地的一户藏族居民家中看到,他们家将一个小型的水电装置放入河里,产生的电力足够他们一天的生活所需。而这种装置是无法对当地的水文环境造成根本改变的。

文章分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新版的“数字水体”上网
专家讨论修订CERN水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
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NPK迁移、转化规律与优化管理课题启动
“碳收支”项目召开专题研讨会
院士应邀到江西,畅谈生态可持续
国际生态学会议
“中国陆地/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年度进展报告会通知
会议简讯
热烈祝贺海南、哀牢山及拉萨试验站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NPK迁移、转化规律与优化管理》项目2002年度工作会议简报
相关文章分页:  共 71 页 706 条记录 9 3[1][2][3][4][5][6][7][8][9][1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