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地岌岌可危 三江源头生态只能再坚持十年? |
关键字:三江源,生态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时间: 2005-04-21 点击率: 2171660 |
摘 要: ●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地面临沙化威胁
●青海数万牧民无奈暂别千百年的游牧家园 |
生态保护与游牧文化 许多人并不赞同搬迁——“草原和草原民族是一体的,如果牧民定居,放弃游牧,游牧文化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客观条件。”
许多人并不赞同搬迁。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著名的环保人士扎西多杰认为,牛羊超载并不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三江源的生态本来就很脆弱,现在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整个地球生态都在退化,只不过三江源更严重一些;猎杀藏羚羊、挖冬虫夏草,才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三江源地区保护生态的主要是当地的牧民,更深层次上是根植于牧民心中的游牧文化。牧民对草原的照顾是十分精细的,草原和草原民族是一体的,他的文化也是符合草原的需要的,如果牧民定居,放弃游牧,游牧文化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客观条件。”扎西多杰说。
牛羊本来是草原上生物链条中的一环,牛羊食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草原弱势草种的生存,也促进了草原的更新换代。牛羊粪还是草场上的好肥料,如果牛羊撤走,“会使一些弱势草种消失”;另外,牧民搬走后,偷猎分子就进来了,三江源地域太广,抓捕盗猎分子更难了。
2007年才是麻多乡搬迁的时间,由于是最接近黄河源头的乡,麻多的搬迁工作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负责。为了搞好搬迁,今年一条三级沙路就要破土动工,公路修好之后,麻多的牧民搬迁的搬迁,不愿搬迁的就被要求定居下来。因为草场划定之后,再不能到其他地方随意放牧了。但是,麻多乡的许多草场沙化十分严重,一块不小的草场牛羊吃不了两三个月就没有了。他们定居下来会怎么样,吃什么?乡上的干部说,他们想起来都怕。
“部落式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不同,在三江源这样的特殊气候下形成的游牧,有自己的独特模式,游牧民族讲究以水草定居,对草原退化就像对自己的皮肤的热冷一样了解。所以国家制定牧区的政策应该考虑到这些政策背后的文化根源。”扎西多杰说。
而当地最早的环保组织——环长江源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文札则把他的工作重点放到了示范区的建设上。在索加乡,他们依靠上海家园和加拿大起步高原这两个环保组织的项目资金共32万建起了牧区的综合示范区。文札说,牧民中有文化的很少,走出去到外面看过的人更少,光说不行,只有做出来了,他们才会跟着干。
他们的家园他们的故事 图:早晨6点半左右,一夜的小雪,几位牧民妇女在挤牛奶。如今,牧民拥有的牛羊数量越来越少了。
黄河源头小学 生源总是难题
60多岁的子美有三份工作,除了黄河源头村党支书以外,他还是当地环保协会的会长和黄河源头第一小学的校长。
几年前,连续三年的县人大会议上,作为人大代表的子美都提出要在黄河源头处建一所学校——麻多乡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没有上过学。提议一直没有回应。去年,麻多乡的乡长劝他说再不要提了,提了也没有人管。子美的心里不是个滋味,想了一个晚上他对乡长说,今年再试一次吧,再通不过他就不提了。没想到,这次批下来了。
本来要把学校建在源头立碑处的,后来考虑可能会污染源头,就把地址定在了距源头3公里的地方。学校简简单单地建起来了,却没有老师,县里派的老师嫌麻多乡不通公路,不愿意来。无奈之下,老人决定自己当校长,想靠自学来教书,后来他又请了2位高中生……学校的老师终于派来了,这可是3位公办教师,是从其他学校抽调来的。之所以来黄河源头第一小学,是因为他们的家就在附近。
黄河源头牧民居住分散,海拔在4500米以上,一年四季气候恶劣,牧民的帐篷随时都在搬迁,家长都不大愿意送孩子来上学。
子美在当地很有声望,他可以家家户户去做工作。但是他也要保证孩子们不能被冻伤。一番协商之后,学校决定每年4月开学,8月份课程结束。5个月要上完1年的课,对于教学质量他无可奈何。学校现在有学生40个左右,随时有孩子会被有条件的父母送到县城学校去,也有学生随时辍学。去年就有2个学生回家看父母,路上要走1周,回去后再没有回学校。
图:曲麻莱县麻多乡政府外,两名小孩在嬉耍。在三江源牧区,很多孩子都没有上学,他们把时间花在游戏和帮父母做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