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事记 |
中国生态研究网络的数据共享“实验” |
时间: 2006-02-28 点击率: 1087216 |
数据共享如何可持续发展
数据共享是共识,但对于共享,有关部门已经推动了很长时间,成效并不显著。说到共享,大家最希望共享别人的数据,而不是别人来共享自己的数据。
科学界的评价体系通常主要在论文和成果上,各种工资待遇和名声都与此相关,而在背后观测数据的一群人却默默无闻。没有政策鼓励,他们的贡献很多人看不到,甚至被看作是低水平的劳动,被看不起。很多人使用了他们的数据甚至提都不提,使他们的工作价值无从体现,心理上也难以平衡。
正因为如此,如何保护好数据的知识产权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在数据共享系统发布过程中,于贵瑞特别强调了数据使用者一定要明确标注数据来源。标注的方式包括数据来源标注、通过致谢标注、合作发表论文、共同申请项目、共同享有成果等。他呼吁所有的CERN数据的用户都应该是最终用户,不希望有数据倒卖等数据使用不道德的行为。
有专家建议说:“将来的数据,印刷也好、光盘也好,都算公开发表,这样别人引用也比较正规。如果注明出处,等于对别人成果的应用和尊重。如果有人确实用了台站的数据,又没有注明出处,应该算作成果剽窃。”
对于数据共享怎么真正从机制和政策上进行鼓励、推进,是科学界很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共享不能光喊口号,也不是简单的一纸命令别人就愿意拿出来,而要从根本原因上解决问题。
欧阳竹认为,不能仅仅强调数据共享,还应该强调数据积累。这一方面是要承认生态站测数据的人的工作;另一方面,从绩效评价上、从机制上,也应该鼓励学生、科技人员到现场去,从第一手资料开始做研究。“历史数据是可以共享的,但新的数据也得产生,具体怎么来促进,这需要管理部门、研究单位和科学家共同探讨。”
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表示,CERN所拥有的36个台站让国际同行非常羡慕,要更好地加强数据共享,就应该做新的考核指标,共享越多,成绩也就越大。现在生态系统变化太剧烈,不光是给研究者提供数据,也要给国家决策提供生态系统变化的信息,这也对数据的整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一直在鼓励CERN综合中心应该与一些台站合作承担科研项目,使这些重点任务与台站工作真正结合起来,让台站真正活起来。每个台站都有自己的研究任务和工作,而综合中心的任务就是把全国构成“一盘棋”,加强联网合作研究,揭示跨学科、跨区域的科学问题,这不仅可以满足国家的需求,而且更利于带动和支持台站出成果。
为达到这一目的,2005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该实验室目标是以CERN为依托,组织开展生态系统长期动态观测、联网实验、样带调查以及国家尺度或重点区域的专题研究。
在我国科学界,数据互相封锁的状况尚未完全改观,观测设施、数据标准都不太统一,别人想去整理都没法整理,做不出很大的成果。
作为CERN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副所长杨林章认为,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要在全国带个头,制订一套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的观测标准、方法和规范,这应该作为CERN近期工作的一个首要任务。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一些科学评价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科学院二期、三期知识创新工程设立了技术支撑岗位,在政策上不再“一刀切”地把出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于贵瑞表示,目前每个CERN台站都有几个技术支撑岗位,他们可以不写论文,只要把观测做好就行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对确保生态站的生态监测与数据采集工作有很大意义。
凝聚很多人心血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数据刚刚正式对外公布,所提供的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推进,而整个科学界的数据共享也期待着通过机制创新有一个新的开始。
( 科学时报记者 王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