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综合新闻 |
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气候和物种的变化引发思考 |
关键字:三峡大坝,物种
时间: 2003-12-10 点击率: 181950 |
摘 要: 2002年11月,三峡导流明渠截流,2003年6月,三峡库区蓄水。与此同时,大坝上游和下游经历了截然相反的气候变化,上游重庆气候凉爽,而长江中下游持续高温。社会上出现传言:这与三峡工程蓄水有关。
|
2003年12月2日 《了望东方周刊》
《了望东方》记者 于达维 报道
2002年11月,三峡导流明渠截流,2003年6月,三峡库区蓄水。与此同时,大坝上游和下游经历了截然相反的气候变化,上游重庆气候凉爽,而长江中下游持续高温。社会上出现传言:这与三峡工程蓄水有关。
三峡成为“大空调”?
三峡库区蓄水将会对三峡区域气候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一直备受争论。
2002年6月《重庆晚报》曾引述中科院一位专家的结论,认为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大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但随后这位专家本人否认了这种说法。
BBC在赞扬了中国三峡工程的巨大防洪作用后,引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的话,认为三峡水库将使面积与相当于整个英伦三岛的地区气温上升并难以逆转。但当《了望东方》就这一说法询问祝教授时,他却认为是“断章取义”。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三峡水库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精确的结论。”他说。
他表示,从大体上看,三峡对气候的改变不会有想像中那样大。上库区蓄水后,由于水体的热容量大,将会使周边地区夏天温度有所降低,冬天温度有所升高,但是由于三峡库区是狭长的带状,对气候的影响有限。
祝昌汉批驳了社会上的传言:“今年蓄水只到135米,回水只到奉节,不到重庆,所以可以肯定地说重庆的气温变化不是三峡的影响,而是大尺度气候的作用。”
祝昌汉认为三峡有可能影响到局部地区降水,增加还是减少,还与当地的地形有关,但总量不会太大。从现在的坝区模式看,对涪陵地区有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因为当地水域比较宽阔。从气象上看,三峡对气候的影响在几十公里左右,不会影响大尺度气候。
根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水库建成后,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主要在大坝附近。
三峡大坝已开始发挥防洪作用。江西省今年没有遭遇较大洪水,但是,却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干旱。江西省气象台台长许爱华介绍,从7月到11月,江西省雨量比往年偏少40%到70%,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伏旱和秋旱。但她并不认为这是由于长江径流改变和洪水减少造成的。“副热带高压在中国南部的长期维持而且偏强,是长江中下游高温干旱的原因。”
鱼类罕见品种已很少出现
有关三峡的生物多样性问题,一直争议不断,曾有专家认为以前由于长江三峡水流较急,一些鸟类几乎无立足之地,水库形成后,宽阔的湖面和温暖的气候将为鸟儿们搭筑起一个“天堂”。同时,水库把各条河流的食物“拦截”,使库里的鱼儿们生活得更富足。
但是,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常剑波研究员对《了望东方》说,三峡工程对长江鱼类的多样性会有很大影响。
“大坝蓄水后,水文条件变了,由于鱼的适应性不同,这对适应缓流环境的鱼类比较有利,对适应急流等极端环境的鱼类比较不利。”
“从三峡地区的鱼类总量上看,目前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也有很大下降,但这有可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在截流之前就有这个趋势,倒不一定完全是由于大坝。”他说。
专家认为,衡量鱼类的数量有许多不同的指标,诸如捕捞产量、单位捕捞强度的捕捞产量,平均分布等,并且还要根据时间和地点而改变,所以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表示。
从鱼类的分布情况上看,可以分为优势种、非优势种、非常见种和罕见种。常剑波说,最近优势种,非优势种种类数目有所减少,非常见种和罕见种就几乎很少出现了。鱼类绝对数量上有所减少,从相对数量上看,分布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
葛洲坝的修建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直接导致了中华鲟数量的锐减。三峡大坝会不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呢?常剑波认为,长江流域的洄游鱼类主要有中华鲟、鳗鲡、刀鱼、松鱼、鲈鱼,河豚等。中华鲟要洄游到金沙江,但葛洲坝修建后就只能洄游到葛洲坝了,其它大部分洄游鱼类只洄游到鄱阳湖以下,在水利工程的影响范围以外。
常剑波认为,从保护鱼类的角度看,当然是保持鱼类的原始生存环境最好,但修水库是很复杂的问题,决策不能只决定于鱼类。
专家指出,中国对生物多样性往往有误解,认为物种多就好,实际上生物多样性有3层含义:一个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个是物种系统多样性,还有就是遗传资源多样性,不同种类、不同种群之间有互补性,同物种之间保持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就保持了物种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保持了生物和生物圈的多样性,就可以保持整个生物界适应地球环境的能力。
常剑波说:“长江有190种特有鱼类,其中90%在上游。水库可能使某些种类增加,但会侵害特有种类,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没有观察到中华鲟产卵
“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若干水质指标变化的初步分析看,蓄水后三峡水库的水质并没有因为水位抬高带入大量污染物而明显恶化,且由于蓄水后流速明显降低,泥沙、有机物的沉降速度加快,表层的某些水质指标有变好的趋势,但是,水体的污染状况仍比较严重。”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研究员蔡庆华对《?t望东方》说。
他说,从藻类方面看,蓄水前后三峡水库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藻类的群落结构亦发生相应变化,尤其支流香溪河内蓄水前后藻类群落结构变化极大:蓄水前,以硅藻为主,占总数量的41.6%,蓄水后,所占比例下降至23.5%;相反,绿藻的比例明显增加,由34.7%增至51.9%,其它门的藻类变化不大。
“按照一般的规律,夏末秋初浮游动物种类应该比较多,从10月份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活体样品的初步鉴定看,长江干流宜昌至巴东江段的轮虫种类比较少,优势种群比较明显。原因估计是建坝后的长江不象建坝前水流湍急、含沙量大,目前的江水水流平缓,含沙量大大减少,从感官上看不像江水而与湖水相似,水中藻类含量较多,促使以藻类为食的种群大量繁殖。”
蔡庆华在三峡水库湖北库区最大的也是最靠近三峡大坝的河流──香溪河流域监测了3年多。大坝建成蓄水后,蔡庆华在香溪河干流135米高程附近河段密集采样,分析流速、流量、水深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水生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为了保证大坝与河流的和谐共存,蔡庆华认为,在水电站设计中,应该考虑所谓“生态水闸”,在不同时间下放不同水流,以保证下游河段主要或关键生物类群的正常生存繁衍,或保证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但是对于像三峡工程这样的大型水库,生态水闸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水库对水流的调节正好和正常的节律相反。长江在自然情况下是冬天枯水,夏天丰水,但是出于防洪的目的,大坝冬天放水,夏天蓄水。对这样的节律改变,生物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定期放水对水流水温同样有影响,今年中华鲟的正常产卵季节已过,但是仍然没有观察到产卵,估计是放水水温过冷导致了这种情况。”
蔡庆华的同事们正在申请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长期生态学效应的课题,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三峡问题的答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