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综合新闻
世界气象专题:我国的干旱特点和防御
关键字:气象   来源: 广东气象公众网   时间: 2006-03-23  点击率: 1094768

                                         我国的干旱特点和防御

                                                   文/陈峪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复杂,是世界上气候脆弱区之一,也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次生灾害严重、经济损失大、造成人员伤亡多的特点。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严重干旱年份比例高达75%。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过较大的旱灾有1056次,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大旱,如1928~1929年陕西大旱,全境940万人中受灾死亡达25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资兴修水利设施,扩大灌溉面积,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防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但受气候条件制约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加上水环境恶化,可用水量减少,我国干旱发生频率仍然很高,受灾面积大,干旱灾害呈加重趋势。据统计,近50多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干旱受旱面积达到2217万公顷。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我国北方干旱频繁发生,年均受旱面积上升至2711万公顷,严重干旱的2000年和2001年分别高达4054和3847万公顷。

什么是干旱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干旱一词在气象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另一是干旱灾害。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体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显著偏少而发生的灾害。干旱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降水、蒸发、气温、土壤底墒、灌溉条件、种植结构、作物生育期的抗旱能力以及工业和城乡用水等,因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对干旱的定义有所不同,如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社会经济干旱等。

由于降水是主要的收入项,因此通常以降水的短缺程度、土壤水分状况作为干旱指标,如降水量、连续无雨日数、降水距平百分率、土壤相对湿度,另外,还有考虑除降水之外的影响因素,如气温、蒸发等的综合干旱指数,如Z指数、帕默尔干旱指数等。

我国干旱分布特征

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

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很大。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持续了7个月。

受降水的年际及周期波动的影响,干旱发生也存在着阶段性变化。1951年以来,我国干旱受灾面积呈现上升趋势,且逐年之间变化较大。20世纪50和60年代受旱面积小,70年代受旱面积较前两个年代增加了近1倍,80年代干旱受灾面积略有减少,但90年代以来又明显增多。近50多年中,受旱面积在3000万公顷以上的有13年,其中90年代以来就有6年。总体来说,我国受旱面积存在3个低值期和4个高值期。1951~1957年、1963~1970年、1982~1984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万公顷以下;1959~1961年、1971~1981年、1986~1989,1999~2001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500万公顷以上。

文章分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世界气象组织:2003年是近150年以来第三个最热的年度
气象学家发现了青藏铁路沿线温度变化规律
鹤山站新气象站已改造完成
CERN会同站自筹资金建成国家标准气象观测场
海伦站2005年气象观测人员的岗位职责
哀牢山站新气象观测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将于10月下旬在苏州召开 现征集稿件
国际气象学大会将于今年8月在京召开
世界气象日专题:2006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
世界气象日专题: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的致辞
相关文章分页:  共 3 页 22 条记录 9 3[1][2][3]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