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科研新闻
记中国科协第7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关键字:青年   时间: 2003-10-13  点击率: 155766
  摘 要: 近年来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化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成员之一的CO2所带来的碳循环及相关问题,正成为全球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2003年9月27-28日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陆地碳循环与生态系统管理”研讨会,
近年来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化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成员之一的CO2所带来的碳循环及相关问题,正成为全球科学家研究的热点。2003年9月27-28日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陆地碳循环与生态系统管理”研讨会,与会青年科学家从全球变化、碳循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管理等各自研究领域进行学术交流,为加强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献计献策。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博士)

  要制定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农林牧发展战略

  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陆地生态系统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源汇,而且这种源汇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如农业的开垦与施肥、牧业的放牧和人工草场及林业的森林砍伐和植树造林,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农业、牧业和林业发展战略,发展和推广有利于减少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吸收固定的技术措施,对于防止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不但是世界人口大国,而且农业、牧业和林业的规模也相当可观,与农业、牧业和林业活动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相当大,如土壤释放的CO2和N2O、稻田CH4排放,森林固碳等。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的农业、牧业和林业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也很大,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可以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水稻种植的晒田可以大大减少CH4排放、保护现有森林的固碳潜力很大等,这都为我国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方案提供很好的可选措施。中国农业、牧业和林业大发展战略,应该在保证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所张佳华(研究员)

  碳循环研究领域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CO2在大气圈、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三个主要碳库之间进行着自然交换,但人类活动增加了CO2在三个碳库之间的交换量。

  目前在碳循环研究领域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对陆地碳蓄积还缺乏一致性的估算数据;全球模式比较分析中对全球净第一生产力(NPP)的估算值相差较大;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历史变化模式及其对当今碳循环的影响仍然是碳循环过程中不确定性较大的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控制因子也还很难确定;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序列以及砍伐后森林和废弃农田再生长造成的碳吸收的e位置和强度,以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未来碳循环的动态变化等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提高对碳循环、水循环及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认识,改善对整个气候系统的预测能力,对进行有效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植物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赵敏(博士)

  我国森林植被固碳潜力不容忽视

  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森林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碳储量1.1%,森林碳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森林植被以未成熟林为主(大于80%),所以我国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气候要素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但这些要素如何影响森林碳储量以及影响程度如何还不十分清楚。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标准系数法和影响因子法,对森林碳储量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表明,森林植被的

  碳储量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水分的影响限制森林的增长,从而减少森林植被的固碳能力,降低森林植被的碳储量;气温对森林碳储量的贡献大于降水,这反映出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可能将对森林植被的碳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玉辉(博士)

  草地生态系统研究是认识全球碳循环的关键之一

  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变化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球土地总面积的1/3,而且是目前人类活动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认识全球碳循环,减少碳估算不准确性的关键之一。

  内蒙古羊草草原是我国北方温带草原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和分布面积最为广泛的植被类型,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以及绿色生态屏障。特别是内蒙古羊草草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环境脆弱、易变、降水波动明显、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是研究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典型区域。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贺金生(博士)

  地下生态学将是21世纪生态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经历了10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今天的生态学家们终于认识到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碳分配格局与过程,以及伴随这个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地上部分,人们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对于它的地下部分,则依然了解甚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过程研究中出现一些致命的不足。地下部分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提供有效的水分及养分,也在于它拥有丰富的、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多样性,更重要的在于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与过程的核心环节。地下生态系统过程(简称地下过程)不仅是目前生态学过程研究中的“瓶颈”,也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的理论拓展。

  地下生态学是1990年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生态学。它从不同学科层次上探索地下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与地上部分的关系,并特别关注全球变化下地下部分的响应。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地下根系、地下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地下生态学将是21世纪生态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因为它将揭开生态系统神秘的另一面。它强调不同尺度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地上过程的关系。生态学的一半在地下。地下生态学是一个广阔的未知领域,现代生态学迫切需要人们去研究它。

(科技日报记者 延宏)



相关文章:
杨林章同志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青年科学家李庆军研究员到哀牢山站考察
鹤山站获2005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五一节日期间哀牢山生态站积极开展科普宣传
节日期间哀牢山生态站积极开展科普宣传
哀牢山生态站在五四青年节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 页 6 条记录 9 3[1]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