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研新闻 |
成都生物所岷江上游生态建设工作受到四川省科技厅表彰 |
关键字:生态建设
时间: 2004-04-23 点击率: 1127211 |
摘 要: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四川省实施西部大开发两大战略目标之一。“中国西部(四川)重点脆弱生态区治理技术与示范”是四川省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大项目。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四川省实施西部大开发两大战略目标之一。“中国西部(四川)重点脆弱生态区治理技术与示范”是四川省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大项目。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4月20日,四川省科技厅对项目实施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成都生物所荣获“中国西部生态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实施先进单位称号,项目组主要成员吴宁、刘庆、包维楷、罗鹏等荣获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成都生物所承担该项目以来,针对山地自然条件复杂、退化严重、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极为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在岷江上游地区以流域的概念,通过从发源地到干旱河谷的水平延伸,在山地系统的上、中、下三段围绕两大系统--恢复系统和保障系统的构建展开研究与治理,以乡土物种为主,以优势技术的集成为重点开展生态重建的新思路,并将其作为岷江上游地区系统和综合生态治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确立了1个目标(提高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两大系统(恢复系统、支撑系统)、3段示范(亚高山、中山、河谷)的流域生态恢复思路,构建了3大类8个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并提供了适宜的试验示范技术体系11套;筛选并应用适宜的农业果蔬品种59个,筛选并繁育42个乡土树种优质苗木,共3050万株,总结出40余个树种的快速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130余亩植被恢复与优良经济植物的繁育基地,推动了生态建设工程的思路从简单造林转变落实到生态功能的提高。试验示范区造林苗木栽植成活率达到95%,保存率达到90%,分别比示范前提高了25%和20%;所提出的低效林萌檗更新调控技术体系和保留带种植带等高配制技术体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通过混农林业模式优化调控,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试验示范区农户粮食收入比重从占农户经济收入的30-40%降低到10-15%,经济收入增加50%,使山地产业链和生态链得到有机整合,并为山地生态恢复与建设中存在的人工林生态功能低下、生物多样性单一、造林存活率、保存率低、亚高山植被恢复困难、人为干扰严重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和可推广的技术解决方案。已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今后,成都生物所将继续围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中心目标,进一步优化筛选模式,加速在适宜地区的推广,为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成都生物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