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科研新闻
长江中还有没有白鳍豚(图)
来源: shuiyu   时间: 2006-04-01  点击率: 154900


专家们在江面上观察

考察队合影

核心提示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2006-04-01)水生生物学家警示:白鳍豚总数已不足100头。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惟一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淇淇”老死后,科学家们一直在长江里寻找活体白鳍豚。

中科院院士刘建康和陈宜瑜指出,白鳍豚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特定物种的生死存亡的意义,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衡量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一个标志。

中外专家联合考察白鳍豚

2002年7月14日上午8时许,在汉生活了22年零185天的白鳍豚“淇淇”沉入水底,享年25岁。

“淇淇”寿终正寝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长江里还有白鳍豚吗?

3月11日,英国人雷巴蕾女士飞到了武汉,她为白鳍豚而来。

雷巴蕾女士原来在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工作。3年前,她了解到白鳍豚濒临灭绝的情况后,自费来到中国武汉的白鳍豚馆。当时,该馆豚类专家魏卓接待了她。

回国后,雷巴蕾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致力于宣传白鳍豚。她邀请魏卓前往英国,帮她做一个白鳍豚保护的网站。当她准备申请网站域名时,意外发现白鳍豚网站域名,已被一个名叫奥各斯的瑞士人注册了。

后来,她通过种种方式终于联系上了奥各斯。奥各斯是个商人,也是个动物专家。1997年,他曾作为自由撰稿人参加了一次同步监测白鳍豚的活动,有幸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见过白鳍豚的外国专家之一。

此后,奥各斯一直希望推动白鳍豚的保护工作,并注册了两个网站域名:www.baiji.org及www.baiji.com。

雷巴蕾见到奥各斯后,两人一见如故。在雷巴蕾的建议下,奥各斯出资,成立了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奥各斯任基金会主席,雷巴蕾负责基金会日常工作。

在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资助下,多国专家启动了本次白鳍豚、江豚考察活动。

三种“眼睛”紧盯白鳍豚

3月17日,“科考一号”考察船从汉水入江口出发,缓缓向岳阳江段驶去。船上坐着的是一批赫赫有名的豚类专家。其中包括: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研究中心西南渔业研究所豚类专家简·鲍勒、鲍勃·皮特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考察队员一共22人。

这次考察主要是要探明该江段白鳍豚的数量,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为今后对长江全江段进行豚类考察做准备。

白鳍豚生活在水中,专家们怎样观察它的行踪呢?

由于豚类一般不超过一分钟要出水呼吸一次,因此比较易于观察。据介绍,他们站在“科考一号”船顶,主要扇∪址椒ń泄鄄欤荷盘讲狻⑼毒倒鄄臁⑷庋酃鄄臁M毒档姆糯蟊妒?50倍。声呐探测也具有非常奇妙的作用。科考队员只要把声呐探头放入江中,就可监测到300米以内的豚类在水中活动的声音信号,并可区分这些信号是江豚还是白鳍豚发出的。

科考船上还带了一只橡皮快艇。如发现江中有白鳍豚,专家们将乘坐灵活机动的快艇,缓缓跟踪白鳍豚。

科考船长25米,宽8米,上面有会议室、实验室和寝室。为最大限度利用时间,科考队员昼夜住在上面,晚上一般不靠岸,而是停在较偏僻的江心沙洲上。

8天未见一头白鳍豚

长江洪湖赤壁江段,是本次重点观测的区域,那里江边有大片的浅滩,人类活动较少,小鱼较多,没有排污口,水流平缓,是白鳍豚栖息的理想区域。历史上这里是白鳍豚出没较多的地方之一。

3月22日,美国专家鲍勃.皮特曼突然手舞足蹈起来,像个小孩一样又蹦又跳,因为尽管他曾看到75种豚类动物,本次却有幸看到了一种淡水豚类江豚,而且一次看到了15头!

欣喜的鲍勃·皮特曼和几位专家一起上了快艇,缓缓驶近江豚,拍下了很多照片。不过,令外国专家好奇的是,“长江中的水如此浑浊,为什么里面竟有江豚呢?”

这里有无白鳍豚呢?鲍勃·皮特曼等专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放过任何角落。可惜他们没有看到。

随着考察船的推进,专家们始终未发现一头白鳍豚。

“不能说白鳍豚已灭绝”

250公里的江段上,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不由人不想起一个尴尬的问题:长江里还有白鳍豚吗?

科学家相信,历史上长江曾经生活着超过5000头的白鳍豚。但现在,没有专家或权威机构能给出准确的白鳍豚生存数据。1999年,中国农业部组织对全长江的白鳍豚进行同步考察,共观察到白鳍豚5头,其中在武汉至岳阳段发现了两头。专家据此估计,现存的白鳍豚不会超过一百头,其中很少有中青年个体。

1999年以后,长江中鲜有人发现白鳍豚。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陈炜称,白鳍豚很可能已经绝种了。不过,据豚类专家魏卓介绍,去年,就在长江洪湖赤壁江段,当地渔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曾发现了一头白鳍豚。可惜,由于不便拍摄,他们没有留下这头白鳍豚的照片。2004年7月,长江南京段发现一头白鳍豚尸体。

魏卓还称,长江中共有1400公里的江段,有可能出现白鳍豚。而此次考察的江段仅是长江的一部分,而且仅有一条船,不能下结论说整个长江中没有白鳍豚。但可以肯定,长江中白鳍豚正日益减少。

不要重演“金丝鸟”的悲剧

长江上的渔民把白鳍豚称作长江里的天气预报员,每当天气发生剧变,白鳍豚总会在江面上飞跃,此时,渔民就会把船停向岸边,躲避恶劣的天气。现在,渔民可以依靠天气预报及时躲避灾害,但他们发现,白鳍豚不见了。

白鳍豚如果灭绝,这意味着什么呢?魏卓讲起了金丝鸟的悲剧。

一位叫亨利的美国人曾经对魏卓讲过,18世纪的美国,矿工们在矿下采矿时,经常手提一个装金丝鸟的鸟笼。因为,金丝鸟对瓦斯非常敏感。一旦有瓦斯泄漏,金丝鸟就会叫个不停,直至死亡。

多年以来,魏卓一直清楚地记得这个故事。由此及彼,白鳍豚又何尝不是一只金丝鸟呢?白鳍豚是最重要的长江生态监测物种,一旦长江不适应白鳍豚的生存,也就说明长江将逐渐不适应其它许多物种的生存,也就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生存了。

白鳍豚以鱼类为食,在长江中没有天敌。它的真正的天敌是人类对长江的掠夺式破坏。对一两个物种的灭绝,人类好像没有感觉,但如果产生生态连锁反应,危害越来越大,人类自身也将成为生态环境破坏的牺牲者。

魏卓呼吁人们,请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保护好白鳍豚,避免重演金丝鸟的悲剧。

1997年,中科院院士刘建康、陈宜瑜在《关于白鳍豚保护的几点想法和建议》的报告中说:“长江中的人类活动保护渔业、航运、水利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等正在膨胀,这是白鳍豚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历年来收集到的白鳍豚标本中,90%以上的白鳍豚死因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由于这些活动增加的趋势在短期内无法逆转,白鳍豚已无法在长江中生存下去。”

两位院士指出,白鳍豚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特定物种的生死存亡的意义,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衡量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一个标志。

[资料链接]

“长江女神”白鳍豚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白鳍豚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4500万年,为我国所独有,比大熊猫古老1500万年,有“水中活化石”之称。

白鳍豚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眼睛很小,嘴似长剑,背鳍为三角形,必鳍又大又扁,在水中,它来去倏忽,翩若惊鸿,可望而不可及。在2000年前的《尔雅》里,白鳍豚被称为“长江女神”。

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因此为世人所瞩目,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198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白鳍豚列为保护级别最高一级“濒危种”。

一条白鳍豚一般能活30年,它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在洞庭湖、鄱阳湖中也有发现。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尾鳍并不出水。以鱼为食,用长喙可捕捉底栖鱼类。

白鳍豚善潜水,但易被机动船的螺旋桨击伤而致死。通常成对活动。晚春湖水上升时,白鳍豚多游至清洁的小河中交配,3~4月繁殖,每胎1仔。

近20年调查数据

1986年调查,从湖北枝城到江苏浏河口的1628公里长江江段,共有白鳍豚48个群体,总数量约300头。

1990年调查:不足200头。

1994年调查:100头以下。

1997年,农业部共调集渔政船53艘,组织沿江渔政人员和科技工作者300多人,分成22个考察组,对长江口至湖北宜昌的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支流的不同地区,进行同步考察,共观察到白鳍豚13头。

1998年,农业部再次组织渔政船18艘,分别对长江和洞庭湖、鄱阳湖的重点地段进行同步考察,共观察到白鳍豚3头至4头。

1999年,农业部再一次组织长江白鳍豚同步考察,只观察到白鳍豚5头。

专家推测,目前长江里的白鳍豚远远少于100头,在今后不到10年时间内,白鳍豚很可能减少到只剩少量残余个体。(据新华社电)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