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研新闻 |
中科院举行汶川地震灾后农业恢复与重建研讨会 |
关键字:汶川地震,农业恢复与重建
来源: 科学网
时间: 2008-05-25 点击率: 865600 |
摘 要: 5月23日晚,中科院近20家所属科研机构的30多位农业、生物和生态学专家齐聚北京,紧急研讨汶川地震灾后农业的恢复与重建问题。
|
5月23日晚,中科院近20家所属科研机构的30多位农业、生物和生态学专家齐聚北京,紧急研讨汶川地震灾后农业的恢复与重建问题。
中科院生物局局长张知彬在会上表示,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中科院密切关注灾情的进展,成立了地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院党组和院领导要求我们发挥中科院在人才基础、知识积累和科学装置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灾情的分析研判,对防治次生灾害和灾区恢复重建提出积极的咨询建议。作为生物、农业和生态学方面的专家,应在灾区农业与植被、生态的恢复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长年从事农业生态调查的专家们介绍说,汶川地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与第二阶梯的交界处,是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这里峡谷纵列,低地与高山相间起伏,有岷江、黑水河、梭磨河自北向南穿越其间,地形与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多样。这里既有温带气候、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又有亚高山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中山区可种植玉米,河谷地带可种植水稻、马铃薯、花椒等经济作物,土地稀少,森林面积大,除汉族外,主要的少数民族为羌族和藏族。由于此次地震对当地农田的灌溉系统、温室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加之震后劳动力的缺乏,农业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从目前的状况看,农田的保存状况比房屋的状况要好,如果按时间节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好短期与中长期的工作,点、线、面相结合,在当地政府和当地农业推广系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恢复当地的农业与生态环境是可以做到的。
有专家指出,目前在灾区农业生产中,最紧急的任务是要解决好夏季作物采收、销售的问题,可以利用中科院在农业网络信息方面的资源,为灾区在网上建立“专区”,优先销售他们的农产品,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在11月份降温之前,要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如小青菜、包菜(结球甘蓝)、菜豆、荞麦、芝麻等生长期短、抗病力强的蔬菜和作物,尤其要重视6、7、8月间生长的短期耐热品种。
有专家建议,针对灾区农业生态恢复问题,可组织综合科考队,到当地了解其受灾状况,系统规划出今后的救灾战略,并请专家预测,由于地震,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农业、生态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可以给政府以决策的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够让科研人员更加有的放矢地帮助当地进行农业和生态的复建。
专家们还强调,灾区农业生态的恢复,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要根据当地的动植物生长情况,带一部分专家进川,寻找典型的区域进行相对长期的农业示范,以一种“种、产、销”一体化的“创新联盟”方式,帮助灾区人民摆脱贫困,达到恢复、提升的效果。例如建立猕猴桃、葡萄等适应性强、短期可获得高产的果树品种示范园;建立以草食家畜为主的养殖小区,利用可快速恢复的草场体系搞配套养殖等。
还有专家指出,“大灾之后防大疫”,做好消灭蚊蝇及鼠害的监测工作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中科院有关单位可对其进行科学监测,并提供各种防治办法。
张知彬在总结时表示,根据目前各位专家所提建议的记录,中科院生物局将对其进行分类、筛选后形成立项报告,根据“创新为民,科技救灾”原则,针对恢复灾区生产能力、重建农业生态结构等方面问题进行技术集成,把有效的资源集中在一起,为抗震救灾工作服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