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科研新闻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重建 莫超越环境承载力
关键字:灾后重建   来源: 人民日报   时间: 2008-06-12  点击率: 859511
  摘 要: 地震灾害引发了哪些环境问题,灾后重建要遵循什么原则,如何科学应对?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认为,重建离不开规划环评这一国际公认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手段
 地震灾害引发了哪些环境问题,灾后重建要遵循什么原则,如何科学应对?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认为,重建离不开规划环评这一国际公认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手段

    ●重建不应是简单的恢复,而需要更具理性和预见性,必须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作出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

    ●生态环境必须作为考核灾区重建的基础指标,规划环评必须作为科学决策重建规划的基础依据

    目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启动,重建中应注意哪些环境问题,如何用环保的眼光审视灾区产业重新布局?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在甘肃灾区考察的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

    地震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极大

    记者:地震灾害引发了哪些环境问题?对灾区生态有哪些影响?

    潘岳:这次灾害发生地区恰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灾区地处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地震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可能会严重损害灾区生态系统的基础。

    一是导致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环境灾害;二是产生了严重的水环境安全隐患。防疫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剂、灭菌剂,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动物尸体等,也将威胁到河流水环境和群众饮用水的安全;三是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地震将改变部分珍稀动物的食物结构和生活习性,并直接导致其数量的减少,并造成了生态功能的下降;四是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

    灾后重建必须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记者:灾后重建在环境保护方面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潘岳:灾难可能难以完全避免,但却可以通过制度的进步把灾难留下的经验、遗憾与思考固定下来,以告慰逝者,保护生者。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灾区重建工作时,着重要求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这体现了维护灾区生态环境安全的国家意志。

    记者:有人说重建对产业布局等都是一个机会,而要合理布局,有无科学的手段来保障?

    潘岳:重建是个立新的过程,不应是简单的恢复,而需要更具理性和预见性,必须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作出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

    灾区重建要切实维护好生态安全,离不开规划环评这一国际公认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手段。

    只有开展重建规划的环评,才能根据灾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对重建的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功能分区、工农业生产力布局等的生态环境适宜性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只有开展重建规划的环评,才能按照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确定灾区主要产业的发展方向,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也只有开展重建规划的环评,才能从决策源头上引导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合理布局以及流域梯级水电开发优化发展。

    灾后重建环境研究与管理要先行

    记者:为有效维护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安全,环保部门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潘岳:环保部门在灾后重建中应该为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还将做好更多的统筹管理工作。我觉得,当务之急,要做好如下四项工作:

    一是立即开展灾区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在对灾区生态环境现状、历史发展趋势等作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灾区拟重建的区域范围、总体布局和规模、功能分区、经济发展布局、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重要遗址保护、规划实施步骤等的生态环境影响、与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关系、生态环境适宜性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明确灾区生态环境对重建活动可承载的能力。

    二是科学应对灾区次生生态灾害。对灾区地质灾害、动植物栖息环境、流域状况等进行快速评估,科学评价地震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状况。在此基础上,对灾区国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科学的区划,按灾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不同类型开发区域的目标、任务与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丰富、水源涵养功能突出的区域应当禁止或限制开发,次生生态灾害高发区应当禁止人居工程恢复与重建,适宜开发的区域也要统筹考虑地质、地震、环保、洪涝的影响确定开发强度。

    三是统筹灾区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布局性环境风险。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的环境风险问题,避免整体布局不当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风险。同时,对灾区已建、在建、拟建的化工石化等高危项目,要开展一次全面的地质环境灾害风险排查。

    四是加强流域水电开发的环境风险管理。鉴于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有序开发”,深入研究大规模的流域水电开发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特别要做好地震对水库安全的次生环境风险研究,提出这一地区水电开发的指导性意见。对一些生态环境特别敏感的地区,要进行地震环境风险影响评价,提出更高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记者 彭波)

相关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言:系统性对待救灾及灾后重建
中科院学部再就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组织院士咨询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 页 2 条记录 9 3[1]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