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国际前沿
走向世界的中国海洋遥感科技
关键字:null   时间: 2002-11-07  点击率: 166790
  摘 要: 访我国著名海洋遥感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
张向冰 陈荣发
2002年11月6日  中国海洋报
 

进入21世纪以来,遥感技术日益成为倍受国际科技界关注的热点。从应用的领域来看, 科学家们通过对现状的调查,总结出遥感科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陆地遥感;二是海洋遥感;三是气象遥感。而我国正在实施的对地观察遥感体系就包括了这三个方面。10月23日, 2002国际亚太遥感学术大会在我国杭州举行,30多个国家500多位国际遥感界专家与会并进 行论文交流。中国遥感界科学家们及其成果成为大会的亮点。刚刚获得大会颁发的"国际遥 感科技成就奖"的我国著名海洋遥感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就我国海洋遥感科技的发展、国际合作与未来,回复了记者与读者共同关 心的话题。

国内科研体制需要调整

据潘德炉院士介绍,今年5月份发射的"HY-1号"卫星,标志着我国遥感科学技术达到 了国际中上层水平。美国居首位,其次是欧共体。

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国在这方面各有所长。

我国的长处在于单项技术,特别是我国进行创新工程后,某些单项领域或技术有亮点。 但是,要把这些先进的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技术集成后的水平还与先进国家有差距。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就像我国某地生产的珍珠又大又亮,但是要把这些珍珠加工串起来,这样的水平就不如国际上先进的国家了。为什么串起来后反而落后了?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科研体制的问题,所以我国科研体制要改革。

第二,也牵涉到传统的科研思想和素质 问题。

我国水色卫星技术国际先进

潘德炉院士说,现在世界上除了美国有一颗水色卫星外,就只有我国在今年5月15日发射的"HY-1号"卫星了,全球只有这两颗专门搞海洋水色的卫星。水色卫星不是只研究海洋水色,还要研究水色要素。比如,像叶绿素和泥沙的浓度,以及其它带色的污染物质等参数。

美国的海洋水色卫星设置了一个水色扫描仪,我们是放了二个遥感器。除了一个水色扫描仪以外,还有海岸带成像仪。而且就分辨率来说,美国卫星的分辨能力是一公里,我国的海岸带成像仪是250米,从地表面积分辨率来说,我国的卫星比美国的卫星测量的要清楚1 6倍之多。另外,我国卫星水色扫描仪的的通道数也比美国多,美国的是8个通道,我们是10个通道。

但是,我们应用的水平却不如美国。这涉及到资料处理和应用的技术问题。比如像因特网的速度问题,图像很大,我们没办法随时随地传输,而美国可以做到一点。还有一点是如何定标和定准的问题,这关系到测量精度。我国水色卫星测量的主要是靠近海岸的区域,而美国可以做到全球范围。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遥感应用方面稍逊一筹。我国现在处于和日本与印度三国并驾齐驱的阶段。如果日本把"ADOS-2号"卫星发射成功的话,我们可能就落后于日本。我国近20年来建立起来的陆地、气象与海洋三个立体观测体系,总的来说是比较先进的。

随着我国飞船升空,中光谱成像仪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除了美国,世界上只有中国拥有中光谱成像仪。通常需要开船到实地才能测量到的连续光谱数据,有了中光谱成像仪后,我们就可以得到,非常有现实意义。这就使我们具备了从空间观察地物光谱的优势。这个试验成功后,对未来海洋卫星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HY-1号"卫星凸现服务优势

"HY- 1号"卫量是定位在试验性的业务卫星。据潘德炉院士分析,从发射角度来说,这颗卫星是可变轨道,发射后通过降轨到798公里,难度大,若有半点差错或技术有误,就会造成失控。但到目前,它发射已经5个多月了,技术稳定,运行良好。

目前,"HY-1号"卫星已充分显示出了其服务功能。对它的应用,潘德炉院士告诉记者,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初级生产力的调查。什么是初级生产力?它是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我们与国际遥感界都十分关心的话题。二是悬浮泥沙的走向与走势的调查。比如像黄河口和长江口泥沙的悬浮程度。三是为海洋渔业服务。现在,浙江省舟山渔场的渔船上已经建立了遥感接收站,充分享用遥感卫星提供的技术资源。第四是用我国自己的卫星探测赤潮;第五是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污染物。

突破我国遥感技术应用的"樊篱"

如何解决我国遥感技术应用方面落后于国外的现状,潘德炉院士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 是要大胆地进行科研体制改革。我国在科研体制上存在许多不利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科研。比如改革中要打破知识的部门所有制,以前只是打破了知识的私有制,对打破知识的部门所有制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成果在部门,但部门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不可能拿出 来进行相互交流。还有一点,本来可以把成果拿出来推广,但为了自身部门利益而把成果隐藏起来,以前只提打破知识的私有化,没有提知识的部门化,而很多知识应该是大家共享的 。

当记者问到本次国际会议为何放在中国来开时,潘德炉院士说,美国宇航局副局长和美国海洋与大气局的副局长带200多人到中国开会,目的就是要共享我们的遥感资料。当然,他们也会拿出一些资料给我们共享,这就说明,资料的共享问题,人家已提高到国际的高度,而我们还停在部门之间。

其次,我国的科研人员本身也要打破一些传统的思想。根据现有的体制,成果都是涉及 到每个部门利益的,比如像岗位津贴。如果某些成果共享后,在国内推广了,可能对部门来说,由于竞争而失去利益了。这种情况是有的,也是比较矛盾的,但是从国家大局来看,应该形成资料成果共享,形成一种不断竞争的机制。成果现在出在你这个部门,但不等于你应该垄断这个成果,还是要让人家参于竞争,可能第二轮成果就不一定在你这个部门,所有成果是"保"不起来,也"藏"不起来的。

潘德炉院士曾去过美国、加拿大、台湾,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他认为,这些国家和地 区的做法是,把该"保"起来的东西绝对要保住,该共享的东西绝对放开。他形象地说,像天气预报要报道哪里要下雨,把它保起来干嘛?所以,遥感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反倒把最权威的涉及环境遥感问题的会议放在中国来开了。反过来,美国航天局为什么不把遥感器光学设计工程大会放到中国来开?因为他们要"保"这些技术与资源。而且,在美国召开类似会议的时候,我国代表根本不在邀请之列。

我国航天遥感技术发展前景乐观

中国遥感科技得到了国际的承认,是因为我国对遥感技术的重视。

潘德炉院士介绍,我国发射卫星存在着特有的政治影响。从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 号到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应该说我国卫星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卫星遥感应 用技术和应用基础技术研究方面还不够,影响了卫星应用基础方面的发展。

在谈到对未来卫星遥感技术发展的展望时,潘德炉院士认为:一是遥感器的发展,卫星 的波段越来越多,光谱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二是我国卫星发展的趋势是发展小卫星方式,卫星不做大,要做小,需要时就发射一颗。
 

 
null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