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前沿 |
中国的科技能力 |
关键字:科技
时间: 2003-02-25 点击率: 1119623 |
摘 要: 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因此它成了世界第三个最大的经济体。在高技术产业方面,中国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全球竞争者。它用于研发的资源总量,尤其是大量的合格科学家和工程师,使它成为全球主要的科技竞争者。通过“科教兴国”新战略,中国政府致力于进一步改革研发体制,并增加科技对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贡献。
|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难免面临着挑战。它要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并用以促进生产率、创新和社会福利提高。按照研发总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中国在研发方面做出的努力仍低于经合组织标准。为了提高科技规模和效率,加强产业部门在研发和创新中的作用,以及促进技术在整个经济(包括服务部门)的扩散和利用,进一步的结构和体制改革是必要的。一系列投入和产出指标可以说明中国科技能力的现状。
一、研发经费
中国的研发支出在1990 年代迅速增加,但其占GDP 的比例仍很低。1991 年-1999 年,研发总支出年均实增13.5%,2000年达896亿元。但是,如按照GDP的比例计算,1991年为0.7%,2000年上升到1%, 增长并不显著。这一比例明显地低于经合组织国家水平,1990年到2000年,这些国家的研发强度平均为2.2%。
中国的研发支出也更加向开发方面倾斜。工业化大国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占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从16%到22%不等,而中国仅约为5%。相反,中国实验开发支出占研发总支出的比例(72%)却远高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这些数字反映了研发资源在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分配,以及各自执行的研发活动的类型。
二、研究开发人力资源
折合成全日制,中国2000年的研发人员总数为922131入,比1999 年增加 10.9% 。这一数字与日本或俄罗斯l990年代后期的数字差不多,2000年稍超过了日本。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之多,研究入员密集度显得很低,每千个劳动力中仅有1.3人,而日本达13.5人,整个欧盟超过10人。
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从研发人员在主要执行部门中的分布得到反映。政府研究机构所占的研发人员份额从1991年的41.1%逐年低到了2000年的30.6%,同期内,产业部门所占份额从30.7%提高到了52.1%, 高校从21.6%下降到了17.3%。这种变化主要是一些政府研究机构从政府部门转入产业部门所致,还有一些研发人员从政府研究机构流进了产业部门。即使这样,与经合组织国家相比,中国政府研究机构占研发人员的份额仍然比较大,而产业部门和大学所占份额比较小。
三、科学技术产出
用科技论文和专利来量测,科技产出也随着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增加而相应增加。然而可得到的统计数字表明,论文增加最快,这说明中国科学基础加强了,但创新能力仍比较弱。
在国际上,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和知名度都在提高。1997年,中国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2.5%,1999年达3.3%。结果,中国在国际科技论文方面的排名,从1992年的第12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8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表明,中国科技体系的产出稳步增加。
中国的专利活动也迅速增强。l994 年―1999 年,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 14.5%, 被授予的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6%。中国专利局授予的专利分为三类,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外国人在发明专利申请方面居主导地位。而外国授予中国人的发明专利一直很少。到1990年代末只有508件。这说明,中国的创新能力仍很低。
[信息来源 科技参考 第8期(总644期) 2003年1月28日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