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国际前沿
李振声: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关键字:中国,粮食安全   来源: 科学时报 作者:李振声   时间: 2005-04-27  点击率: 1132641
  摘 要: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于1994年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 ~10期)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的专著,最近又发表了类似的文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0年过去了,布朗提出的问题至今无人做出系统和全面的回答。为使世人了解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应该将中国近15年来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并以与布朗预测对比的方式,让人们知道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于1994年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 ~10期)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的专著,最近又发表了类似的文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性报刊和新闻机构都在显要位置上作了转载和报道。

    10年过去了,布朗提出的问题至今无人做出系统和全面的回答。布朗提出的警示,敲响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警钟,对中国政府制定粮食安全政策和学术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布朗的预测结果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当时《纽约时报》就发表了《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的报道。至今,这个印象仍然深刻地留在许多人的脑海之中。

    为使世人了解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应该将中国近15年来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并以与布朗预测对比的方式,让人们知道中国人能养活自己。欢迎专家学者就我国的农业、粮食问题发表见解。

    一、布朗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预测

    布朗的文章和专著中的主要观点和依据有三部分:一是中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增长;二是中国人均耕地的急剧下降;三是对中国粮食的生产、消费和进口前景的预测——其结论是将导致世界粮荒。

    1.中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增长

    布朗在他的著作第二章中提供的对中国人口巨大增长的估算依据非常简单,他说,看看中国前40年的人口增长的数量,就可让其后40年的人口增长数量之巨大变得非常清楚了。1950~1990年,中国人口增加了5.71亿;考虑到一定时期后人口增长会减缓的因素,预计1990~2030年将增加4.9亿或更多。换言之,在后40年期间,中国人口的年均增长数约为1200万。

    又说,1982年,中国人口已达到10亿,…… 到2017年将达到15亿,……2045达到16.6亿, 此后将开始缓慢下降(见右图)。根据该图中的动态曲线,我们计算了2000年的人口预测数,约为13.07亿。

    2. 中国的人均耕地将急剧下降

    布朗在他著作的第四章中叙述了他对中国人均耕地急剧下降的预测分析。他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在它的陆地上可以耕种的土地仅有1/10。而且,多数的可耕地位于沿东南海岸1500公里的条带上。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而且萎缩得很快。

    1990~1994年之间,中国的谷物收获面积从9080万公顷(13.62亿亩)下降到8570万公顷(12.855亿亩),4年下降了5.6%,而人口却增加了5900万(4.9%),相当于人均谷物收获面积减少了10.5%。

    如此的谷物面积的萎缩,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情况十分相似。日本的谷物面积萎缩1955年后急剧增加,到1994年,约40年的时间缩减了52%, 相当于每年减少1.4%。 韩国的面积从1956年起下降了46%,年均减少1.2%。中国台湾从1962到1994年减少42%,年均减少1.2%(见右图)。三者合计,自1956年到1993年,谷物面积从790万公顷下降到410万公顷,37年下降了48%,年均下降1.2%。

    如果中国继续沿着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相同的工业化道路发展,并且,耕地继续减少的话,那么到2030年它的耕地大约将失去一半。如果它的人口也按预期的那样,在1900~2030之间增加4900万,那么它的人均耕地将从1990年的0.08公顷(1.2亩)下降到2030年的0.03公顷(0.45亩)(见下图)。

    3. 对中国粮食的生产、消费和进口前景的预测,其结论是将导致世界粮荒

    布朗在他的著作的第七章中介绍了日本实行工业化过程中的粮食生产、消费和进口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国粮食生产前景进行了预测。

    他说,现在的中国(指1994年)与20世纪中期的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1950年日本的人均谷物播种面积是0.08公顷(1.2亩),现在中国的人均播种面积是0.07公顷(1.05亩)。日本自1955年起由于实施工业化,建立了数千个工厂、仓库及其相伴随的公路,占用了大量耕地;同时由于高工资的诱导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耕地的复种指数减少,使其谷物播种面积从1955年的510万公顷减少到1994年的240万公顷,减少了一半多。虽然上世纪50年代通过提高水稻单产使谷物产量有所上升,并于1960年达到高峰,但此后一直下滑,到1994年下滑了32%,每年下降接近1个百分点。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粮食消费是不断上升的,而粮食生产从1960年后一直是下降的,供需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全靠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来弥补,1950年的谷物进口只有400万吨,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进口量达到2800万吨,进口粮食占其消费量的比例从1950年的25%,到1985年后上升到70%以上。

    布朗以日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农业萎缩的实例为依据,预测了中国今后40年中国农业的前景。他认为,在今后几十年中,中国的谷物生产下降的情况可能比日本更快。

    他说, 1990~1994年中国的谷物收获面积每年缩减量已超过1%,这表明中国谷物生产的长期下降已经开始。以日本1960年以后粮食产量每年下降1%为依据,展望2030年中国谷物生产前景,保守地估计最少将减少1/5。照此推算,到2030年中国的谷物总产将从1990年的34000万吨(注:这个数字低于我国公布的粮食产量数字,因为我们的粮食统计中包括大豆和薯类)下降到27200万吨。

    又说,从中国的需求考虑,未来的发展有两种可能:其一,按谷物人均年消费300公斤计算,到2030年谷物总需求量将增加到47900万吨,此时中国的谷物生产量为27200万吨,短缺20700万吨,约等于或高于1994年世界谷物的总出口量20000万吨。其二,如果再考虑肉蛋奶啤酒等需求量的增加,即按人均年消费谷物400公斤计算,谷物总需求量将增加到64100万吨 ,需要进口的谷物数量将达到36900万吨,接近当时世界谷物出口量的两倍(右图)。

    总之,他认为,不论上述两者中的哪一种情况,一旦在中国变成现实,那就必然导致世界粮荒。

    二、布朗的预测和近15年中国农业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布朗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预测的时间跨度是1990~2030年,他的预测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需要到2030年才能得出最终结论。但是从1990年到现在已是15年,即1/3的时间已过去了。以中国农业15年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布朗的预测作以对比,看看它同中国的实际是否相吻合?这对今后中国农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而对世界上众多关心中国农业发展的人来说,及早给他们提供一些进展信息,无疑也是他们乐于听到的。以下分人口增长、耕地变化、粮食生产、粮食消费与进口等方面作具体对比分析。

    1. 中国近15年人口增长与布朗预测情况的对比

    将表1中1990~2004年15年间中国的人口的增长数、每年增长数和增长千分率与布朗的预测情况加以对比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的人口增长没有他说的那么快。

    第一,布朗预计,自1900~2030年的40年间,中国将以年均增长1200万人的速度持续上升,而实际情况是,到1998年,即7年后已降至1200万人以下,13年后已降至800万人以下,到2004年已下降到761万人,比布朗预测值减少了1/3。增长率从1990年的14.39‰下降到5.87‰。

    第二,中国人口数在2005年1月6日达到13亿,而布朗预测到2000年就已达13亿以上,比布朗的预测时间推迟了5年。

    不言而喻,布朗对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是不符合实际的。

    2.布朗对中国耕地下降情况的预测与中国耕地实况的说明

    如前所述,布朗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工业化过程中年均耕地减少1.2%的事实为依据,预测中国的人均耕地将从1990年的0.08公顷(1.2亩)下降到2030年的0.03公顷(0.45亩),前景让人十分担忧。

    这个问题实际情况比较复杂,需将有关实际情况说明后,再作分析比较:

    第一,关于中国传统耕地面积和现在卫星遥测面积的差异:布朗采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传统耕地面积,这些数据比后来用卫星遥感测量的耕地面积严重偏小。如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第368页公布的中国1995年耕地面积为94970.9千公顷,而1996年10月中国国土资源部等根据卫星遥感测量资料确定的中国耕地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比1995年公布的数字多出35068.3千公顷,即多出了36.9%。

    第二,关于近几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2005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4年10月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2470千公顷(18.37亿亩),与1996年相比,8年共减少7569千公顷,约为5.8%。但同时说明,减少耕地中大部分是由于生态退耕,即为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由国家采取补偿措施,要求农民把一部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作的耕地改为林地和草地。例如,2002、2003和2004年耕地净减少面积分别为1686.2、2537.4和800.3千公顷。其中,生态退耕面积分别为1425.5、2237.3 和732.9千公顷,分别占净减少面积的84.5%、88.2% 和91.6%。即其中只有一少部分属于工业和交通等用地。今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的基本完成和国家采取极严格的保护耕地的措施,可以预计,中国耕地下降速度将大幅度下降。

    从上述两点看,中国耕地下降的情况不像布朗估计的那样严重。

    3. 中国近15年粮食生产、消费与布朗预测情况的比较

    布朗说,根据中国1990~1994年中国谷物收获面积每年缩减超过1%情况,并以日本1960年以后谷物产量每年下降1%的事实为依据,展望2030年中国谷物的生产前景,保守地估计最少将下降1/5。照此推算,到2030年中国的谷物总产将从1990年的34000万吨下降到27200万吨。即平均每年下降170万吨。

    从数据中看出:

    第一,自1990~2004年的15年中,有9年生产与消费平衡有余;6年出现亏损,而15年合计也是平衡有余的,余额为5799万吨。

    第二,从粮食盈亏的时间看,盈余出现在前10年(有一年除外),亏损在后5年。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前10年的粮食余额达21916万吨,超过了国家储备粮的需要(按FAO规定国家储备粮应按消费量的18%计算,中国只需储备粮8500万吨),造成了库存粮食积压、粮价下跌和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后5年政府出台了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若干政策措施,如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将不宜耕种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等,促使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到2003年跌入低谷,造成当年亏损粮食5733万吨的后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2004年初制定了恢复和稳定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粮食生产迅速得到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产3880万吨,相当于增长9%,使当年粮食亏损差距缩小为2253万吨。如果今明两年气候正常,有望恢复供需平衡。

    从上述分析看,尽管后5年种植结构调整过度,造成粮食连年减产,而15年合计仍是平衡有余(5799万吨),并未出现布朗预言的每年下降170万吨,15年合计将减产2550万吨的情况。

    4. 中国近15年粮食进出口数量与布朗预测情况的比较

    布朗对中国粮食进口数量提出了两种预测方案,其一按人均消费谷物300公斤计算,到2030年谷物消费量将增长到47900万吨,此时他预计中国的谷物生产量为27200万吨,短缺20700万吨;其二,如果再考虑肉蛋奶啤酒等消费量的增加,即按人均消费谷物400公斤计算,谷物总消费量将增长到64100万吨 ,需要进口的谷物缺额将达到36900万吨,接近当时世界谷物总出口量的两倍。

    表3 提供了1990~2004年中国粮食进出口的资料。15年合计进口粮食19842万吨,出口15445万吨,净进口4397万吨,相当于15年中国粮食总消费量(692381万吨)的0.6%,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

    通过上述近15年中国农业发展四方面的实际情况与布朗预测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布朗的预测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是不准确的。

    三、中国将自己养活自己

    根据上述中国实施工业化15年进程中农业发展的客观事实和轨迹,我们认为可以对布朗提出的问题做出初步的回答:中国将自己养活自己。

    主要理由如下:

    1. 中国耕地、草地和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潜力

    人类食物有三大来源:耕地、草地和海洋。就中国的耕地资源来说,按照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4年的耕地面积为122470千公顷,同年的人口数为129988万,人均耕地为0.094公顷(约1.4亩),2004年的复种指数为126%,相当于人均占有播种面积0.118公顷(约1.78亩)。

    为了对目前中国的人均耕地及其利用现状给以清晰概念,下面以2004年为例,全国总耕地面积为122470千公顷(18.37亿亩),按当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377公斤)和粮食单产(308公斤/亩或4620.3公斤/公顷)折算成满足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播种面积及剩余播种面积,并用公制与中国制列表为表4:

    从表4中看出,2004年人均占有耕地1.41亩(0.094公顷),人均占有播种面积为1.78亩(0.118公顷),满足人均粮食消费所需要的粮食播种面积1.22亩(0.082公顷),此外还有剩余播种面积0.56亩(0.036公顷),可供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如果经营得当是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现在政府已采取了严厉的耕地保护措施,如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法令,使基本农田保护有了法律的保证。目前正在制订“全国土地分类”国家标准,并将进行分类管理,这样就可能大大减缓耕地下降的速度,在较长时间内保证农产品的供需平衡。

    除上述耕地资源外,中国还有4亿公顷(60亿亩)草地,人均约0.3公顷(4.5亩),科学家多次对政府提出建议:向印度学习,发动一场“白色革命”,将现在人均鲜奶8公斤提高到印度人均78公斤的水平;此外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实行海洋农牧化,养殖鱼虾贝藻已有丰富的经验,科学家已向政府提出实施“蓝色革命”的建议,今后如果这蓝白两场革命能逐步付诸实施,也必将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2.中国科学技术对支持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布朗的预测发生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低地估计了中国农业科技的作用和潜力。布朗在他的著作第七章阐述“中国粮食生产下降的速度将比日本还快”的三点理由时,其中第三点就是认为中国的粮食产量已于1990年达到顶点,水稻、小麦和玉米根本没有(much less than)什么增产潜力了。而事实并非如此。

    表5的资料说明,布朗的判断是错误的,1990年与2004年相比,粮食单产不但没有停滞,而是相反,15年增长了17.5%,年均增长1%以上。

    中国农业科技水平过去确实较低,但是自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力度,如1982年启动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986年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1997年3月份启动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1998年6月又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计划”等,这些计划中都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及其相关项目;此外,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企业也制定和实施了许多农业科技项目,正是通过这些项目所得成果的支持使中国的粮食生产15年保持了年均1%以上的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2004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5.87‰,国家正在通过立法保护耕地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科技如能继续提供可使粮食与其他农产品产量保持1%的增长率,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目标就一定会变为现实。

    20多年来,在政府对科技的强力支持下,一些原创性重大成果已经出现,如中国科学院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 数据库、水稻(粳稻)4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和水稻分蘖和脆秆基因的克隆等;农业部组织的水稻超高产育种已经实现了亩产700公斤(10500公斤/公顷)和800公斤(1200公斤/公顷)的两次新突破等,这类新成果的应用将变成保持农作物产量1%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3. 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政策的实施是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以人为本”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理念,“民以食为天”,因此中国政府已将解决“三农”问题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2004年已经采取了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包括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大幅度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投入等。2005年又出台了若干重大新政策,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以及明年全国免征农业税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将是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并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问题提供保障。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相关文章:
“碳收支”项目召开专题研讨会
热烈祝贺海南、哀牢山及拉萨试验站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中国科学院陈宜瑜副院长视察栾城试验站
科学证实利用水葫芦治理水污染可行
未来5年中国将投入六、七千亿元支持科技发展
中国科学院提出新时期发展战略
不讳言,中国仍是科技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 杨振宁说“韧”:中国崛起的成因
CERN会同站自筹资金建成国家标准气象观测场
中外专家呼吁:农业面源污染已到非治不可地步
相关文章分页:  共 8 页 76 条记录 9 3[1][2][3][4][5][6][7][8]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