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前沿 |
世界自然基金会:亚太资源损耗速度超过复原速度 |
关键字:资源
来源: 新华社
时间: 2006-04-24 点击率: 1079801 |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李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日前公布的《亚太区2005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报告》显示,亚太地区耗损资源的速度接近该地区自然资源复原速度的两倍,而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类所需的地球资源即“生态足迹”,比该地区生态系统可提供的资源量高出1.7倍。
“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计量内容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情况。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在对一系列指标进行分析后,这份报告指出,自1961年到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几乎超出了原来的一倍。而在过去的8年里,虽然中国及其他一些迅速转型国家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但其人均生态足迹也即人均资源损耗量却比较稳定。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欧梦达表示:“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占世界人口近20%的中国能够实现自然资源消耗与恢复之间的平衡,将会使未来产生巨大的变化。”
报告同时指出,虽然亚洲的整体生态足迹对全球影响深远,但亚洲人的平均生态足迹仍比北美洲人少七倍,比欧洲人少三倍。
报告提醒,即使亚太区减少耗用资源,控制环境污染以及减少生态足迹,也不会减弱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及竞争力。
为降低对地球资源的损耗,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报告建议中国等国家在主要城市兴建具有资源效益的建筑物和交通网,减少经济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发展创新的能源技术,兴建无需依赖进口昂贵化石燃油的能源系统;对于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原则的解决方案要增加投资,与食品、卫生、自然资源管理、交通和住房相关的领域更要如此,而妨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则应减少资金投放。
报告还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加工基地。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中国也能为减少欧盟和美国等全球资源消耗大国的生态足迹发挥作用。
过去40年,亚太地区经济蓬勃发展,人口迅速增长,资源耗用量激增。目前亚太地区人口使用的资源,包括食物、纤维、能源和水等,占全球总耗用量的四成。 发布会现场,WWF中国项目办的首席代表欧梦达先生回答记者的问题 (图片来源:WWF网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