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友好往来
全球变暖防灾减灾形势更严峻——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关键字:气候变暖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7-03-16  点击率: 994828

新闻回放:2007年3月3日,在一个“暖和得不像冬天”的冬天行将结束时,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袭了东北三省,辽宁省遭遇的暴雪甚至堪称百年一遇;渤海也掀起38年来最强的狂浪,山东省出现自1951年以来3月份最强的降水天气过程。
 
当城市从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恢复过来,人们开始向气象学家寻求答案,“全球变化”这个词开始出现在很多媒体的头条里。
 
《科学时报》记者 肖洁 《中国气象报》记者 丁继武 纪家梅
 

3月14日,在两会驻地——北京东郊的华润饭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接受了《科学时报》和《中国气象报》的联合采访。秦大河还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记者:根据中国气象局前些时候公布的资料,2006年至2007年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偏高。在“暖冬”即将收尾的时候,突然发生东北暴雪、渤海强风,这个冬天的天气是不是很异常?
 
秦大河:首先纠正一下你的说法,应该说气候异常,天气一般我们不说异常,天气还是在正常的变化范围内。
 
我国已经经历21个暖冬了。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2.4℃,较常年同期偏高1.9℃,全国及19个省(区、市)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很多人都觉得去年“没过冬天”。而3月初在东北地区出现的这场罕见的暴风雪,包括大连的强风和气温骤降,是一次极端天气事件。
 
记者:这种极端天气事件是偶然的吗?
 
秦大河:不是偶然的。其他国家也遭遇了类似事件。比如,去年圣诞节前夕,美国中部山区突降暴雪,甚至导致丹佛国际机场关闭两天之久,使全美国的航班受到严重影响。今年1月,英国、德国和法国北部等地遭遇强风,阵风风速最高达每小时140公里,欧洲交通枢纽法兰克福被迫取消大量航班,铁路交通也受滞。
 
记者:一些媒体形容此次东北遭受暴风雪突袭的情景,正如美国灾难大片《后天》中描述的那样。虽然这样说有点夸张,但这样的极端天气事件背后,是不是全球变暖在作祟?我们遭遇这种事件的频率是不是会增加?
 
秦大河:的确,归根到底,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
 
IPCC报告指出,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典型的特征。1906年到2005年这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这是我国出现冬季温度持续偏暖的大背景。另外,我国气温存在60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20世纪20年代以前处于冷周期,20~40年代转为暖周期,50~70年代又出现冷周期,80年代以来又进入暖周期。目前仍处在暖周期内,有利于冬季温度继续偏暖。
 
而且,IPCC最近这次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已经达到90%。主流科学家都这样认为,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以及采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技术、毁林等,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迅速增加,使得全球气温上升。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几十万年之间一直是在180~280ppm之间变化,但是我们知道到2005年年底,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是379ppm了。而且,具有长寿命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可以存留至少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换言之,即使我们不吃不喝不排放二氧化碳,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作用还会保持一段时间。
 
从理论上讲,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率是会加大的。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最新结论,与1980年~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1世纪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可能增加,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的强度也可能增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将更为严重。因此,面对未来突发性、极端性和长期性的巨灾多发期,防灾减灾形势更为严峻。
 
记者:前些天有一位政协委员提出,“全球变暖”恐慌可能是“炒作”的结果,他认为气候变化可能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指出,过多地强调环境的全球变暖,既不可能阻止环境的变化,反而限制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秦大河:我当然不能同意他的观点。我不知道这位委员的学术背景是什么,但我不太相信全世界的主流科学家都是在“炒作”。我可以举出大量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存在影响。
 
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心情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他应该拿出科学研究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记者:那您怎么看待中国控制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秦大河:全球变暖影响到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公民。我们只有地球这一个家,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怎样和谐相处,非常重要。
 
在地球这个家里面,有的人富,有的人穷,有的人还在求生存,有的人想过得更富裕,这涉及到政治谈判的问题。我们承认,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GDP还很低,迫切要发展。但正像一些有识之士谈到的,如果我们不顾环境只求经济发展,不仅会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自始至终积极参加了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进程,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并在各种相关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长远来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我在巴黎的时候,有法国记者问我为什么看不到中国减排的新闻?我说你们问得太好了,我也在这里看不到中国减排的新闻。但责任在我们吗?不,在你们。你们(对中国的努力)视而不见。
 
中国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强度要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20%,这难道还不主动、还不务实吗?实现这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将是中国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贡献,是对自己的国家负责、民族负责,也是对全世界负责。
 
原来我们提经济发展要“又快又好”,现在是提“又好又快”,把“好”放在前面了。
 
另外,我觉得,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下降20%,肯定是挑战、是压力,但也是机遇。比如,我们可以借此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向发达国家的单位GDP低能耗靠拢,这也给科技人员报效祖国提供了机遇。
 
记者:秦局长,最后我们还希望回到开始的话题上。极端的天气事件如果能成功地被提前预报出来,必然能大大减少灾害损失。我们很想知道,我国灾害天气预警的能力如何?
 
秦大河:气象更多地是说将来时,根据时间尺度从短到长,我们分为预警、预报、预测和预估。预警上,我们的水平不亚于美国。
 
记者:比如,这次东北等地的灾害天气预警好像就很准确及时。
 
秦大河:是的。另外,在预报上,我们的水平比美国略差一点;预测和预估的水平则与美国的距离比较大。
 
如果你一定要量化,我可以大概说,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80%左右,美国大概比我们高出5个百分点。
 
在实际的预报工作中,我们报了80个准的,第81个不准,本来很正常,但社会舆论就会给气象工作者很大压力。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天气预报要做到100%的准确度是不可能的。人类的认识、大气系统的复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迄今为止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个科学难题。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80%。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中,气象应急预警占了很大一部分。目前,中国气象局制订和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气象应急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健全。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家警告北极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气候受到影响
世卫组织称2030年全球30万人将死于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北极永久冻土层不再“永久”
国家气象局长:中国气候变暖将影响社会经济政治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导致高海拔植物多样性下降
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因气候变暖出现变动
美科学家: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地区扩大
生态灾难倒计时 气候变暖距临界点仅1.2摄氏度
世界经济论坛呼吁防止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关文章分页:  共 3 页 22 条记录 9 3[1][2][3]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