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大事记
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作用
关键字:资源 环境   时间: 2002-11-21  点击率: 165583
  摘 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开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它的顺利实施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五项决策中有四项涉及资源开发,因此,资源环境科学在关系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中将担负起重要角色,为中华经济腾飞构筑强有力的平台。
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现状与问题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省?区、市?,土地面积684.02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近3/4,人口约3.25亿,占全国人口的1/4,人口密度为50人/km2,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该地区自然资源密集程度高,组合条件好,开发潜力大。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7.8亿亩,林地18亿亩、牧草地38.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1亩、5.1亩和10.9亩,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分别占全国的36%、60%和70%,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6.7%。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57亿kW,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为2.74亿kW,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广,调蓄能力强,天然资源总量为1125亿立方米/年,其中可采资源量430亿立方米/年,目前的利用率为28%,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矿产资源储量十分可观,仅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价值就达33万多亿元;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38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的煤炭、油气、钾盐、铬铁矿等资源在全国举足轻重;稀土、磷、镍、钒等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另有锰、铜、铝、锌等20多种矿产资源也具有较大优势。

但由于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寒区与干旱区相依并存,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阶梯相联,内陆河流与大漠相伴为伍,地势多为山地、丘陵和沙漠所覆盖,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近年来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西部生态结构趋于单一,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农业生产不稳,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低收入的县和贫困县人口分别占全国81%和77%。在西部开发中起着龙头作用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西部大开发战略行动的瓶颈,如何平衡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资源环境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剧西北地区旱情,湖泊等陆地水源萎缩;草场严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变化趋势;地质灾害频发; 沙漠化、石漠化土地扩展速度加剧;风沙危害蔓延;生态环境伴随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面临污染进一步加剧的危险。

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

近几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大开发正有条不紊地顺利实施,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和教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强化科技优先的思想,进行技术集成,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科技指导作用。

深入研究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根本  生态危机重大忧患的严峻现实,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西部开发在资源环境领域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西部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西部地区生产力严重衰退,虽然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治理,但整体仍在不断恶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面积逐年扩大、冰川后退、雪线上升、冻土退化、河流断流、湖泊萎缩乃至干枯、江河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黑风暴频频发生等。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既是这一地区人口急剧增加和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增强产生的负面后果,又是全球变化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具体反映。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重建与保护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与支撑点,应详细制定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加强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分析,系统研究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发展趋势以及影响机制,刻画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演化轨迹,预测未来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从而整体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生态环境重建的必由之路――退耕还林?草?  针对水土流失,生态重建的技术具体表现为:林草配置、植被封育、集流栽种技术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等,实用有效的退耕还林?草?技术是整治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通过退耕还林?草?,保护水土资源,使水土资源得以合理利用;通过退耕还林?草?保护人类自身的环境,并从恶化的环境中获取人们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料,为西部地区的各项副业发展打下基础;退耕还林?草?还有利于江河治理,减少输入江河、水库的泥沙,洪水的根源是泥沙淤积江河,而泥沙来源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因此,禁止开垦陡坡地,能从根本上解决治理的问题。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特色农业建设 退耕还林?草?的植被建设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进行,如何抓住国家“以粮食换林?草?”的生态建设契机来调整各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致富问题。大力调整种植业比重过大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植物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协调发展、农牧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三元结构的转变,尽快形成新的高效益的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以及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生态建设既能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又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强区富民。着眼于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和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业、畜牧业、蔬菜业、花卉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其它特色非农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结合山区实地特征发展山地立体农业技术,西南山区农业生产布局有明显的垂直差异性,可充分挖掘资源生产潜力,合理利用多种生物资源。推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使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但各地区应充分考虑市场约束等问题,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发展地区经济,避免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

加快西北地区水土-生态-经济动态平衡机制的研究,大力推行节水农业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推广高效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 西部地区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缺水干旱,尤其以黄土高原区为重,推广现有技术成果及开发推广高效旱作技术对促进西部农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内陆河虚拟数字流域及动态管理系统的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采用最经济和最有效的节水措施,获得最佳的节水效果,使水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加快西北地区水土-生态-经济动态平衡机制的研究,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要真正解决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问题,就必须了解以水为核心的水链、环境链与经济链这一复合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问题,在这一复合系统中,经济是目的,生态环境是达到目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水是实现目的和稳定外部条件的根本。

加强科学规划和科技支撑,合理进行生态分区,因地制宜地推广成熟的生态治理示范区 生态分区建设遵循分类指导原则,应针对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草场退化等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强调有效的科学规划和科技支撑。在西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已建立了许多成功的科技示范区。但由于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地域差异很大,使得每一个区域的生态治理都需要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地貌条件,加以科学规划,在模式推广和普及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套。

加强寒区与沙漠环境重大工程安全实施技术的研究 环境既是一个自然环境,又是受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影响的工程技术环境、农业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因此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偶合作用至关重要。西部广袤的土地多为“寒-旱”特征,由于冻害与沙尘暴的经常发生,造成寒-旱区工程的大规模破坏或不能正常运营,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特别关注源区冻土区域工程防治技术的研究;加强沙漠化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黄河流域的风沙形成机理及其调控,有效遏制整体沙漠化;从寒区及沙漠环境治理开发整体规划角度考虑,寻求最佳的防治方案,以确定最为可行的安全实施技术集成。

加强与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的软科学研究,坚持“在环境保护中开发资源,在资源开发中保护环境”的方针 对于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切不可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违背自然规律的选择,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合理规划与开发西部资源,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 在西部地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中,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加强国土综合开发整治,重视环境美化和污染防治,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资源,注重提高利用效益。

2) 在资源问题上,不能思想僵化,将眼光固定于传统的资源概念,应该重视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其它能源优势,如水利发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虽然低位能量自然释放对生产与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沙尘暴、冻害、雪灾等,但也为开展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自然温差所蕴涵的能量称为“自然冷能”,是我国西部具有特色的一种环境能源。近年来,利用自然冷能实施“无能耗”调温,作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的、潜在的绿色能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重视特殊资源与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例如青海盐湖资源,深入研究和开发以盐湖初级化学品为原料的精细和高价值化学品,改变盐湖资源粗放型开发的现状,开发出一批高价值产品。

4) 坚持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把市场需求与地区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资源经济,加强政府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土资源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

5) 把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西北重要工业区、农牧业开发区、重要城市、黄土高原等缺水地区的地下水勘查,加强西南岩溶石山和红层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调整用水结构,转变地下水资源利用方式,建立并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统一规划,联合调控,优化地下水资源利用布局,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6) 做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积极引导建设项目不占或少占耕地。

7) 实施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可以适当降低征地及其他有关行政、事业费的收取标准。对西部地区荒地造林种草及坡耕地生态退耕,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种草、谁经营、谁拥有70年以上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对西部地区部分荒山、荒漠等土地试行国家一次性转让70年以上的使用权,对其开发、建设和经营内容放宽政策,尽可能由使用权拥有者自定发展规划,自主经营,先决条件是经营后,任何时候所使用土地上的生态环境不能比使用前差。在西部地区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可减缴和免缴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允许涉外非法人企业依法获得探矿权,加大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返还力度。

8) 制定合理和具有长远目标的移民政策和小城镇发展规划。

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战略规划与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 面对入世机遇与挑战,应及时研究对策,调整战略规划。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作环境中,调整西部地区矿业结构,改变过去单纯输出初级资源产品的方式,积极发展矿产深加工和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避免落入第三世界遭受发达国家掠夺式购买资源的经济怪圈中,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西部地区新的资源开发,要实行高起点开发、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避免走传统产业发展的老路。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我国入世标志着对外开放又步入一个新阶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和建设好我们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入世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入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入世后,各国虽然降低了关税,取消了贸易壁垒。但是,国际上环境贸易限制将变得愈来愈严峻,我国越来越多的产品将面临“绿色壁垒”的阻碍。至今我国环境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比发展中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单方面率先出台了一些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政策及相关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以“保护全球环境”为名义,形成了新型非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为此,我们应该及时采取反壁垒的各种措施,制定应对计划。我们要在世界贸易中站稳脚跟并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对环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2) 入世后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农村种植结构会出现重大调整,这对我国整体环境建设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首先是大量耕地丧失,其次是水资源污染和短缺,还有交通污染、噪声污染、肥料污染等将给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随着我国入世,应及时关闭小冶炼、小化工等污染严重而且产值不大的企业,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环保行业,对于保护农村和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加大我国环境立法与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大环境立法和环境治理不仅是入世的需要,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入世后,应尽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环境管理制度,以保证环境不受破坏。

4) 加强投资项目中对环境的审查。入世后,将有更多的建设项目投向西部,这正是西部经济腾飞的大好时机,但应加强对投资项目中关于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审查,要限制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西部。

西部大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避免陷入“边开发、边破坏、再治理、难恢复“的恶性循环,这一思想应自始至终地贯彻整个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活动中。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根本原则,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作用的出发点。

作者:张鸿翔 赵千钧 王辉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 邮编:100864

科学新闻2002年第21期

相关文章:
资源环境领域发展战略研讨会纪实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野外观测试验站工作进展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 页 2 条记录 9 3[1]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