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事记 |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上) |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水利,生态学
时间: 2004-03-23 点击率: 1152610 |
摘 要: 生态学是研究包括人在内的生命与其物理和生物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是关于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科学 |
生态学是研究包括人在内的生命与其物理和生物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是关于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生态学在自我完善的同时,表现了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强烈参与,成为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也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正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在水资源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果,有着深厚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生态学的整体、平衡与协调和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等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规律要求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生态学中,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表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物质输入和输出不平衡超过自身调节范围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紊乱,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失衡现象。
水利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自然存在形态,对生态环境造成各种影响,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一次的或两次的等等。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合理的开发行为,会促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功能得到优化和加强;开发不当,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平衡与协调规律要求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洪问题上,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防洪又要给洪水以出路。用水问题上,要把生态用水提到重要议程,防止水资源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已形成严重生态问题的河流,采取节水、调整产业结构、调水等综合措施予以修复。
(二)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和生态可持续性法则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排污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任何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环境资源,在数量、质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限度,每一个生态系统对外来的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甚至瓦解。所以,采伐森林、放牧等一切人类生产活动都不得超过资源的永续利用量。与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紧密联系的是生态可持续性法则,只要对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使用不超过他们自身的恢复再生能力,再生资源便可持续不断的更新。例如,地表水的最大持续产量是指水文循环中多年平均的地表水最大水量;对地下水而言,是指地下水能长久供给,而不是地下水位下降或水量减少的最大可供水量。可持续性法则同样要求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容量或自净能力;否则,环境系统必将改变和损害。水资源是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服从生态和经济规律的支配,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服务。
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和生态可持续性法则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排污要适应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约束。一个地区、一个流域具有客观存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产”,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配置,提高承载能力,努力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竞争共生原理要求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系统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恒定的,但分布是不均匀的。差异导致竞争,竞争促使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竞争作用强调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潜力的充分发挥。
竞争共生原理要求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此宏观上要在产业间、区域间优化配置水资源,微观上要促进每个用水户高效用水、节约用水,同时要注重挖掘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和资源循环使用,实现水资源多层次利用和循环再生。
(四)系统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要求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有其自身运动规律,人为的切割会破坏其功能的运行。
水资源系统同样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在构建水资源管理体制时,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内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考虑,统筹兼顾。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实行区域范围内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二、水危机的生态学分析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水利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一度忽略了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靠牺牲环境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大范围急剧恶化。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水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水资源量收支失衡、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衰退、水景观萎缩和水灾害频繁5 个方面。如河道断流、地下水超采、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与威胁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导致水资源循环在时间、空间上的滞留和耗竭,引起水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错位和失协。
(一)过量用水或排污导致生态耗竭或阻滞
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水体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构成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等生态功能。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有趋向输入与输出平衡的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水资源需求量远远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将形成水资源的生态耗竭。而水体中输入的污染质总量大于输出的总量,大大超过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生态阻滞,引起水质恶化。洪水年份和雨季期间,输入水量大于水体调蓄能力及输出水量,形成生态阻滞,导致水灾频繁。沙量失衡将形成水体内泥沙的生态阻滞。
(二)不合理开发水资源引发水生态系统结构的破碎与功能的板结
长期的人类开发活动中,一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引起生态系统的系统耦合在结构和功能关系上的错位和失谐,导致结构的破碎和功能的板结。如人类过渡开发占用水面和湿地,导致水面和湿地面积越来越小,随道路及建筑物的扩大,地表硬化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水文循环的紊乱,土壤调节水分能力削弱和部分生物群落的消失,使得自然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破坏了水生态系统原有的格局,影响了水的连通程度和循环速度,破坏了原有的景观廊道,还改变了水生生物的生境,使生物和景观的多样性不断下降。
(三)水生态调控机制匮缺和水生态意识低下导致人与环境的行为冲突
目前在涉及水与水体的利用和保护的问题中,往往条块分割,缺少统一的规划。在整体上,水生态调控机制匮缺,管理体制紊乱。缺乏生态意识也是造成对水的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冲突和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城区沿河两岸部分居民直接向河中倾倒垃圾,一些水产养殖户在天然水体中过度网围养殖与投饵等,不顾对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水利理论分析课题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