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事记 |
孙鸿烈院士聊天:从珠峰科考看青藏高原研究 |
时间: 2005-03-09 点击率: 1123383 |
摘 要: 孙鸿烈简历:
中科院院士。土地资源与土壤地理学家。
河南濮阳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
|
[主持人]: 可能不应该说差距,应该说不足。
[孙鸿烈]: 不足也是差距,确实应该看到这一点,我们恐怕应该在青藏研究这么一个独特的地方,地球动力学也好,地表过程这种规律也好,真正能够提出来,中国的原创性的一些理论来,这一点是我们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地方。
[主持人]: 为什么说叫差距,不一定准确,据文献资料统计,近20年来,国际上有关青藏高原研究的主要论文大概有3000多篇,中国的论文数是占第一,但是被《科学》和《自然》引用最多的却是印度,好像我们中国是排在50名以后,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孙鸿烈]: 这是他们统计出来的,我记得他们有个数,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他们搞出来的,一个原因我们确实还有很多我们研究水平还不够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个问题,可能与我们的语言有关,我们多数的文章还是以中文发表的,真正以外文发表的数量比较少,这几年还是重视的,这几年直接往《自然》和《科学》上投,过去因为我们像七几年还没有SCI这个概念,我们尽管写了四十几本书,也没有翻成英文,现在也没有完成这个事,现在注意可能就不一样了。过去是不注意,这几年开始注意一些,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以中文发表为主,在中文的刊物上,中文发表为主,现在主要是发表《科学》的刊物上,进一步像目前的工作,我知道,每年大概有一批发表在英文,国外的刊物上,这个增加国外的引用率来说是会提高的,我觉得这个东西要客观承认两条,我们一方面有水平不够的地方,第二方面,我想中国有语言上的关系,中文发表比较多,人家引用起来比较困难,这点现在有很大的改进。
[主持人]: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南极北极,现在把它叫做世界的第三极,这种说法国际上的公认度如何,还是我们中国科学家自身群体对它的一种偏爱?
[孙鸿烈]: 国际上好像有这种说法,公认的,因为它南极北极,当然从地球的两端来说,是一个极点,从极点也是说明这两个地方是最寒冷的地方,有很特殊的问题,青藏高原也是属于这么一个,它处在中纬度上,它反映出来严寒的条件,和南北极有相似的地方,把它作为第三极,第三极带个极端,正因为它高,他很多东西很极端,气侯生物很极端的这样一种特性,第三极国外在用,也在这么说。当然现在也有比如说臭氧洞,青藏高原上面有发现臭氧有见薄的趋势,和氟利昂,亚洲这些地区氟利昂的排放,随着气流上升上到高空上,上到青藏高原上,汇集到南极北极是一样的,这点作为第三极来说也是恰如其份的。
[主持人]: 您刚才介绍了30多年来,我们中国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还收获了丰硕的精神成果,有人把它概括为青藏效应,请您介绍一下青藏效应的内涵意义和作用,还有个问题就是青藏效应,在目前环境下,是否还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孙鸿烈]: 假如说青藏效应现实意义,应该是很大的。你说青藏效应,我想这里很重要的一条,一个是学科之间,有很好的协作综合,特别在地球科学或者宏观生物学这方面,它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我觉得这一点是解决一些问题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 这是从学科的角度。
[孙鸿烈]: 他和理论物理和纯粹数学是不一样的,他不可能光靠一个科学家或者一个学科就能够阐明这些问题,青藏很多问题都是这样的,他都是很多学科在那里共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一个结论来。第一点,青藏效应里面,能够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学科科学家之间能够互相的取长补短,能够互相的和人家合作,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青藏能够之所以做这些年来,我们觉得是值得总结经验之一,也是感觉这条的重要性。 另外一条,青藏效应,我想我们不光是一个科学研究,能够把科学研究工作和人的培养把它结合到一块,本身科学研究当然也是人才培养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另外要给年轻人提供一些条件,让这样的梯队一代一代的接下去,团队精神,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再一个内容,我觉得从青藏效应来说,我觉得一个科学家,他不光是一个只是做科研的,我觉得他恐怕还有一个精神面貌的问题,因为青藏确实是比较艰苦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有一种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是献身的精神。确实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在青藏高原牺牲的同志也有,有这么一种献身精神,常年半年离开家,在高寒地区那么奋斗,假如没有这么一个干劲,没有这么一个精神面貌,我觉得很难做好青藏工作。所以我觉得假如我们能够说青藏效应第三点,我觉得精神面貌很重要,光说科学,钻研搞科学,当然这种精神需要,但是除了这个精神之外,我觉得还要有一个面对克服困难,有个献身的精神,我觉得才能做好这个工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