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大事记
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进入国家野外站
来源: 大亚湾   时间: 2006-01-06  点击率: 1075907


近日,科技部下发了“关于批准建设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等36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23个野外站成为国家野外台站,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榜上有名。


大亚湾站建于1984年,199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3年被定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站。该站位于深圳龙岗区,占地110亩(含试验水池),建有鱼类实验楼、贝类实验楼、生态实验楼、实验水池、会议室和专家招待所(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是我国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唯一的综合研究与技术支撑平台,也是目前具有2座核电站同时运行的典型亚热带海湾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示范站,监测频度和项目与Chesapeake 湾相似,受到国际上的关注。该站具有一支组成合理、稳定的研究与技术队伍,现有工作人员24人(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13人具有博士学位)。每年接待一定数量的客座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来站开展实验;外聘客座人员10人。指导和培养博士23人、硕士13名,在站博士后和在读博士、硕士生40多名。大亚湾站作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创新基地建设的组成单元和临海实验基地,配有各类仪器和科研条件,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和南海海洋研究所高度重视该站的建设和发展,自1993年以来累计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大亚湾站的基础建设。 


大亚湾站以亚热带海湾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长期综合观测试验和海湾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亚热带海湾生态系统研究基地。主要任务是为我国海湾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与评估、海湾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以及完善、优化与综合管理提供示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近5年来,该站承担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3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53篇、EI收录4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9部;获授权专利11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9项。代表性成果:大亚湾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大亚湾海域低营养盐和高生产力与海洋微表层快速交换理论等。对沿岸大型工程(如岭澳核电站、壳牌石油码头)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了第一手调查资料,减少了国家的重复投入。2002年UNDP组织到大亚湾进行生物多样性示范区现场考察论证时,邀请该站专家以该湾长期监测资料为依据评述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专场报告,为评选示范区提供依据,为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亚湾站作为水产推广的示范基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973”项目近江牡蛎和“863”项目珍珠贝多倍体在大亚湾育种成功。“863”和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军曹鱼人工繁殖及规模育苗技术研究”,解决了国内目前军曹鱼生产性全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结束了苗种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等。
该站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站长负责制,站领导班子配合,制定和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条例和措施。按照“开放、竞争、联合、流动”的方针,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目前开展的国际与地区合作项目有联合国环境署(UNEP)/全球环境基金(GEF)“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中国海草专题”,“珠江河口海洋浮游动物对碳和痕量金属的摄食、消化与吸收”等。


今后,大亚湾站将进一步加强野外观测与研究,在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短期合作与交流,形成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将大亚湾站建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监测与研究基地。根据海洋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将大亚湾站建成一个适应开展亚热带近岸海域、海湾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可持续性研究创新基地;结合国家野外台站建设进程,将大亚湾站建设成为优秀的国家重点野外生态试验站;结合广东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海洋强省的战略,将大亚湾站建设成为广东省海洋生物资源重点科研基地。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