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大事记
三峡水库消落带暗藏生态忧患
来源: shuiyu   时间: 2006-01-07  点击率: 159614
科学时报 1月4日     作者:潘锋
    三峡库区及其库岸带本身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库区森林覆盖率不到30%,水土流失占库区面积63%,地质灾害严重。消落区形成后,生态环境将发生大小不等、程度不同的恶化,如植被疏少,生态系统退化,类似“荒漠化”,将严重破坏三峡水库与库岸带景观和旅游环境。消落区夏季出露成陆约半年,其淤积污泥和水库漂浮物易成为细菌、病毒及多种传病生物衍生以及恶臭异味散发地,恶化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威胁人群健康。

    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刁承泰就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了上述表示。

    水库消落带又称消落区或涨落带,指的是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实行冬季蓄水夏季放水排沙的“蓄清排浑”运行方案,受水库运行调节及自然环境本底影响与控制,长江河道145~175米高程将全部成为周期性淹没的消落区,现有的生态系统将发生重大演变,很可能形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刁承泰指出,与黄河流域等其他大型水库消落啾龋克庀渚哂幸韵?个更为凸显的生态环境特征:消落区面积和水位涨落幅度最大、面积较大的连片消落区最多;消落区水位涨落季节反自然枯洪规律,消落区出露成陆时期最为炎热潮湿,大雨、暴雨频繁;消落区范围内被淹没城镇、工矿企业、耕园林地及迁移人口最多,入库大小支流最多,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广;库岸带城镇最多、规模最大,人口和产业尤其是工矿企业密度最高,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差,人类活动与消落区相互作用影响最为频繁与强烈;消落区形成后的初期阶段,淹没前的陆地生态环境、陆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植物群落等将发生巨大变化。

    根据拟订的“蓄清排浑”的运行方案,三峡水库将在长江高输沙量的汛期开闸放水、拉沙,在输沙量和径流量小的枯水期蓄水,以尽量减少泥沙在库内的淤积。三峡水库在每年10月汛末开始蓄水,到12月水库水位由145米上升至175米;此后至次年5月,水位逐渐由175米降低至145米;在5月至9月汛期内,水库一般保持145米水位运行,夏季水位低而冬季水位高。这样,三峡水库建成运营后,在库区两岸会形成两条平行的、水位涨落高差达30米,而且与天然河流消落带涨落季节相反的消落带。

    刁承泰表示,消落带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交替控制的不稳定的特殊湿地生态系统。在人工调度下,三峡水库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与天然河道明显不同,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而且,每年5月至9月汛期是消落带陆地的出露时期,长达150余天,与库区夏季的光热雨资源集中期基本同步,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消落带很可能形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库区本身,而且对整个长江中下游,甚至整个三峡工程的运行效果都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刁承泰强调,消落区是生态脆弱带,对人类活动干扰影响反应敏感。三峡库区重庆库段紧邻消落区的库岸带,分布着重庆特大城市、万州和涪陵2座大中型城市、11座区县(市)城、200余个大小集镇,是重庆市城镇、人口、产业最密集的核心轴带,人口总数超过百万。长江三峡是世界黄金旅游热线,重庆库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000余万人。消落区形成后,库岸带人类活动对消落区的干扰影响将会很强烈。消落区水位反复消涨,将使库岸失稳,进一步诱发地质灾害发生,危及部分城镇安全;库区及库岸带水土流失和汛期洪水泥沙将在消落区淤积;水位反复涨落,对入库支流产生涌、吸作用,将加重支流泥沙淤积和水体污染,在支流入库汇口和库湾的消落区特别明显,可能形成“拦门沙碛”和产生富营养化。成库后水流流速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支流和库湾河汊区水流交换缓慢,城镇未净化处理的废污水与固体废物、城镇降雨地表径流、农村面源污染将首先污染消落区土地,进而污染库区水体。消落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库岸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据悉,目前,我国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万余座,其消落区总和面积巨大。刁承泰认为,水库消落区有着特殊的生态环境,具有特殊的结构、功能和景观特点。三峡水库消落区在重要性、特殊性和典型性方面均具有代表性。目前,三峡水库消落区尚未形成,这是一个待开拓的、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领域。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