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事记 |
减缓气候变暖 中国主动应战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 2006-02-16 点击率: 1081337 |
编者按:一年前的今天,《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保护全球气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由于未来我国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依然很大。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仍是一个沉甸甸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点滴努力。
让我们一起关注,一起了解,一起行动。
2005:100年来最热的一年
去年全球平均气温约为14.6℃,比此前最热的1998年高出0.04℃
“既然你现在不能准确预报明天的天气,又怎么能预测几十年后的天气呢?”
面对这个问题,气候学家喜欢引用这样一个比喻:天气预报有点像预测24小时内你的钱包里有多少钱,那些短时期内的花销大多数是可以预测的。而预测长期气候变化则就有点像做一年以上的家庭预算,影响最大的是可能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外部因素。
气候学家相信他们已经掌握了大多数的影响因素,因此能够对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有一个大体的、比较可信的描述。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对记者说,“应当强调:全球变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目前的多数研究表明,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
罗勇说,“由于温室气体具有可能长达数百年的寿命,而且其排放量仍在增加,所以科学家们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气候仍将变暖。为遏制这一趋势,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实际上,对全球气候究竟将变暖还是变冷,科学界一直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不过现在,气候学家在做出“全球仍将变暖”的“长期家庭预算”时,似乎更有把握了。
美国宇航局的气候学家前不久发表报告说,2005年是最近一个世纪来最热的一年。2005年的全球平均气温约为14.6℃,比此前最炎热的1998年还要高出0.04℃。
高温肆虐的2005年,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联系的更多证据,这成为美国《科学》杂志日前评出的2005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这些证据包括:海洋深处的水变暖、强烈飓风的频率增加、北冰洋的冰盖持续减少以及鸟类迁徙模式的改变等等。
中国:为减排做出积极贡献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现阶段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责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2005年2月16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生效;12天之后的2月28日,中国人大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时间上的相近也许是巧合,但颇具象征意义。
“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在现阶段没有减少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责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政府代表团谈判代表邹骥教授说,“然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等。”
以下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一组数据―――
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和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截至2000年,在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容量248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00亿千瓦时。除了风能和小水电以外,还在农村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沼气、太阳能、地热等技术。
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规章,建立了中央、地方和行业、企业三级节能管理体系,实施了一系列节能技术政策,建立实施了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1980―2000年,GDP能源强度年均下降5.32%。
重视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钢铁工业在1990―2000年的10年间,钢产量翻了一番,而钢铁工业总能耗仅增加34%;同期,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年均下降5.15%。
这一通报还阐述了中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林业生态建设、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
邹骥介绍说,中国正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保护全球气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未来我国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不可避免地增加能源需求量,从而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威胁:就在每一个人身边
有意识,才有行动,公众意识的改善和提高是基础;我们都应该增强“气候变化意识”
专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还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我们面临开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巨大挑战。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邹骥认为,“有意识,才有行动,公众意识的改善和提高是基础。”他说,近年来,中英合作开展的气候变化“省级决策者能力建设”培训班以及国内其他一些旨在提高公众意识的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强调说:“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宣传,使社会各界逐步深化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增强‘气候变化意识’,自觉行动起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
专家们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实际上,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更需要人人有意识,人人齐努力。
“公众在更多地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点滴努力,为减缓气候的变化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控制空调的温度、节约能源的使用、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等等。”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说。
链接
《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通过了旨在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2005年12月举行的世界气候变化会议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同意就2012年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开始进行谈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