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雷光春谈湿地科学发展的六大方向领域
时间: 2006-03-14  点击率: 151818

 

中国生态大讲堂:雷光春谈湿地科学发展的六大方向领域

2006227下午,《湿地公约》秘书处亚太区域高级顾问雷光春博士在 中国生态大讲堂(第3讲)上进行了题为《湿地公约》与湿地科学发展展望的主题演讲。雷博士指出,30多年来,《湿地公约》的诞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湿地科学的发展,但同时,湿地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将成为今后生态学发展的主流之一。

雷光春博士首先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湿地公约》的诞生历史、基本情况、主要工作模式、30多年的发展历史以及湿地科学的今后发展方向与趋势,随后还就《湿地公约》中湿地的定义、如何合理利用湿地和开展湿地科学研究等问题同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他强调指出,《湿地公约》促进了湿地科学的发展,但同时,湿地科学也存在一些不足,将成为今后生态学发展的主流之一。对于中国而言,湿地科学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湿地公约》是全球第一个环境公约

《湿地公约》(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又简称拉姆萨尔公约,其法定的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于197122签订于伊朗的拉姆萨尔镇,并于19751221正式生效,是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第一个环境公约,也是目前为止全球唯一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21月加入《湿地公约》。目前,《湿地公约》共有150个缔约方,1590块面积从不足1hm2到大于600×106hm2的国际重要湿地遍布各大洲,总面积约1.34×108hm2

为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2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的这一天都将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海报、新闻媒体宣传等。今年的22是第10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湿地与减贫,宣传口号是湿地,攸关人类的生活;失去湿地,我们将无法生活

30多年的发展,《湿地公约》无论从组织机构,还是从其理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湿地公约》已经由最初的主要关注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即迁移水鸟(water birds)的公约发展成为一个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维持湿地文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公约,这明显的不同于《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单一目标的公约。历届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决议充分反映了上述演变。1993年以前的大会决议,以及衡量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等均以水禽为主,直到1996年第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才增加了鱼类作为衡量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并决定加强对泥炭地、珊瑚、海岸带、喀斯特地貌等湿地类型地重点保护。随后,湿地的水文学、净化水质、提供水源、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湿地文化等逐渐成为缔约方大会的热门话题和政策重点。其中,已经成为《湿地公约》所关注的重点,甚至有人说《湿地公约》的未来发展应该是水公约

更能反映这一系统性衍变的是1998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关于更改公约徽标的决定。在1989年~1998年的10年间里,《湿地公约》的徽标由飞行的水禽与其湿地栖息地的组合,而新的徽标(1998年~至今)则反映了湿地的多种功能,强调的是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与水的关系。

 湿地科学发展的六大方向领域

博士说,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理解主要集中于沼泽湿地等,这是不完整、也是不完全的。随着《湿地公约》的诞生以及湿地科学的发展,湿地的科学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仅以Costanza等(1997)发表的著名论文为例,凡是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大于20000美元/公顷/年的都是《湿地公约》中所定义的湿地。另外,强烈的人类活动和众多的人工设施都已经将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割裂了,其中的各种循环过程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尽管《湿地公约》已经实施了30多年,但非常遗憾的是,《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Living Planet Report都指出,湿地仍然是全球被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

博士指出,一方面,人类社会文明的起源、发展都是从湿地开始的。另一方面,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了,现在人类已经利用了超过了20%的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鉴于上述事实,湿地科学今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是其重点研究领域。湿地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生态系统的角度,从完整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等出发,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营养循环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

从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直接驱动力、间接驱动力、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人类福祉等角度来综合考虑,湿地科学发展有以下六个重要的方向领域:

一、湿地生态系统评估Wetland Ecosystem Assessment)。这是因为湿地是介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系统,其地位十分突出。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中的作用,认识其重要性,评估各地区湿地在区域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复杂的自然过程(尤其是受气候变化驱动的)(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Natural Processes Esp. Driven by Climate Change)。这是认识与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所在。包括自然过程、生态过程、水循环、养分循环过程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当然,这些过程都要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是否需要恢复一定量的湿地来应对未来的变化,也是湿地科学研究的重点。

三、湿地恢复Wetland Restoration这是21世纪湿地科学发展的使命。在日本开会时,人们强调这一个世纪是湿地恢复的世纪。湿地恢复是一个世纪性的大课题。关键是在湿地发生大规模消亡与变化的背景尺度下,去积极的研究湿地的恢复,即如何恢复?哪些功能需要恢复?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湿地应该在地球上占有多大的比例?如何利用和重建湿地来应对非点源污染与富营养化等问题?

四、生态水文学与光温技术的发展Develop Ecohydrology and Phytotechnology主要是将湿地水文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建造人工湿地,处理湿地富营养化,进行湿地恢复。这首先需要思路的变化,其次就是相应的技术支撑。

五、增强对(湿地)基本生态学问题的了解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Ecological Questions这需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得到答案。生态学,如群落生态学和食物链等都是从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发展起来的,不过当时主要是湖沼科学Limnology)。即使是现在,仍有许多生态学问题还需要仰仗于湿地科学的发展。如果真正把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作为连接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纽带的概念来研究,其发展的空间、研究的内容与方向都将非常丰富,许多基本的生态学问题都可以从湿地科学的发展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六、湿地科学将成为今后生态学的发展主流之一。现如今,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尚不深入,从事湿地科学研究的人远远低于其他学科。比如在中国有众多的林业研究院校,但是有关湿地的机构并不是很多。就中国而言,全国湿地保护计划以及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将水资源为题列为今后的发展重点,因此,湿地科学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湿地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湿地、来研究湿地,使得湿地科学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与科学层面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湿地科学将会逐渐成为今后生态学发展的主流之一。

 中国生态大讲堂由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邀请国内外知名生态学家进行学术讲演,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并不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研讨会等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潘明麒)

 

主讲人简介:

    雷光春,湖南津市市人。19821985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林学系,分别获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理学院生态与系统学系,获保护生物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长江项目主任、湿地与海洋项目主任。现任《湿地公约》秘书处亚太区域高级顾问(Senior Advisor)。

       长期从事生态系统与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研究工作,致力于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先后在国际一流生态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累计被SCI论文引用超过200次,在国内刊物及国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专著一部。

相关链接:

1.《湿地公约》

1971年2月2日,历时8年之久,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 ,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19751221日正式生效,至20062月,有150个缔约国。

目前该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1590多块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意义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面积达1.34×108hm2

《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加强对世界湿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全球湿地面积达5.73亿公顷。中国首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湿地面积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湿地公约》是由缔约方(Contracting Parties)、缔约方大会(Meetings of Contracting PartiesCOPs)、常务委员会(Standing Committee)、科技评估委员会(Scientific & Technical Review Panel)及湿地公约局/秘书处(Ramsar Bureau/Secretariat)来共同运作的。同时,还有《湿地公约手册》(The Ramsar Convention Manual)用于指导各缔约方合理的履行《湿地公约》。

2. 世界湿地日

每年的22为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 DayWDD),这是国际湿地组织于19963月确定的,从1997年开始,在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环境。

世界湿地日是为了纪念《湿地公约》这一国际重要公约的签署,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历年世界湿地日主题:

1997年:湿地的价值与人类对湿地的利用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

2001年:湿地世界——一个等待发现的世界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

2005年:湿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2006年:湿地与减贫

 3. 中国《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中国政府于1992年1月3日批准加入《湿地公约》,1992年3月31日递交加入书,1997年7月31日对中国生效。中国于当年通过申请将首批7个湿地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家林业局还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挂靠在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在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统计与建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的基础上,具体负责组织履行国际《湿地公约》规定的义务、提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等,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提高中国湿地保护的履约能力。

4. 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第一批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7个)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 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香港

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           

2)第二批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14个)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湖南汉寿西洞庭湖(目平湖)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保护区(盐城沿海滩涂湿地)

3)第三批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9个)

辽宁双台河口湿地、云南大山包湿地、云南碧塔海湿地、云南纳帕海湿地、云南拉什海湿地、青海鄂凌湖湿地、青海扎凌湖湿地、西藏麦地卡湿地、西藏玛旁雍错湿地。

 5. 《湿地公约手册》The Ramsar Convention Manual

《湿地公约手册》The Ramsar Convention Manual为了指导各缔约方更好的履行《湿地公约》。在1971年第一次缔约大会时就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性文本,其后,每次缔约方大会都会及时更新,但编辑出版则是1994年的事情。1997年出版第2版,2004年第三版发行。《手册》以英文出版,并翻译成法文和西班牙文作为湿地工具包的补充。

《湿地公约手册》包括12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从明智的利用湿地、参与式管理、流域管理、湿地调查、湿地评估、调水及其评估、海岸带管理、泥炭地管理、国家湿地政策、立法与机构等角度进行了指南性的说明。《湿地公约手册》(第3版)可在http://www.ramsar.org/lib/lib_manual2004e.htm 进行下载。

 

文件下载:
Ramsarl Conventions & wetland science.pdf
雷光春谈湿地科学发展的六大方向领域.pdf
中国生态大讲堂_第3讲)照片集锦.pdf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