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大事记
中华白海豚珠江口遇危机
来源: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时间: 2006-06-15  点击率: 1054428
    导 读

    中华白海豚和白鳍豚、儒艮三种水生哺乳动物,1988年被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也是被国际贸易公约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珍稀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其活动区间最北曾经到达长江口,向南一直延伸至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沿海渔民以海上女神妈祖婆的名字,誉称它为“妈祖鱼”。1997年,香港回归时将其作为吉祥物。

    如今,长江水域中的白鳍豚已近灭绝,广西海域中的儒艮数量急剧下降,只有中华白海豚尚存一定数量。专家估计,中华白海豚大致分布海域为:雷州半岛海域约200多头,厦门的九龙江入海口不足100头,广西钦州三娘湾100头到200头,珠江口约1000头到1200头。

    珠江口一带的中华白海豚所拥有的世代最完整,从幼儿期到老年期,灰色(幼儿)、白色(壮年)、粉红色(老年)3种颜色、6个世代的都有。但是,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正受到威胁,死亡事件不断出现。从2003年2月至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计处理的中华白海豚死亡案件共19起。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其濒危程度远远超过大熊猫。


    1 回顾

    3年死亡19起

    “体长270厘米,体重180公斤,雄性。”

    “死亡地点:珠海唐家美丽湾海滩。”

    “死因鉴定:船只螺旋桨打伤背部大动脉致死。”

    …………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生物系标本室内,7具中华白海豚的骨架标本和9具身体标本安静地躺在陈列窗中。它们身体修长,喙突狭。呈平铲状的尾鳍、三角形的背鳍和圆浑的胸鳍似乎在暗示着,它们也曾经在蓝色的海洋里畅游。

    这些死后留待人们研究的生灵,有的体长不过1米。其死因除了被“螺旋桨打伤致死”以外,还有“饥饿致死”、“被鱼网误捕致死”等等。

    “这头死的时候还不到1岁,奶都没戒呢。它们的骨头还没完全钙化,做起标本来太难了。肚子被打得稀巴烂,只好用线缝起来了。”指着一头幼豚的标本,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万焕通无奈地说:“活的中华白海豚非常可爱,呼吸时头会露出来,还会发出‘Chi-Chi-'的喷气声。它们正常寿命大概在38岁到40岁左右。”

    从2003年2月至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统计处理的中华白海豚死亡案件一共19起。最近一次发生在今年3月20日,一条中华白海豚的尸体出现在香洲野狸岛北侧海堤。其体长约2米,已有腐烂迹象,但整体保存完好。尸体被送到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标本制作部,技师王英库及其助手连夜加班,采取由表及里的方式查找死因。表层尸检显示,这条年龄在6岁―8岁之间的雌性中华白海豚十分瘦弱,体表没有致命伤,死亡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但躯干左侧零星分布的瘀斑说明其死前曾伴有并发症。

    深层解剖发现,这条中华白海豚胃部及消化道内空无一物,可以判断饥饿是造成它死亡的主因。另外,尸体肝脏发黑,其他脏器也有病变迹象,估计是遭受海洋污染。

    万焕通说:“以前发现白海豚死亡,只能埋掉了事。后来我们和中山大学建立了联系,每头都送来做病理解剖,还要对大脑、心、肺这些关键器官作重金属污染分析。但是我们的标本还是太少了,有的没头没尾,很容易腐烂,根本没法子做成标本。”

    通过这几年的科学处理,保护区建起了中华白海豚的基因库和数据库。“我们现有40多个样本,能够进行一些生物遗传学上的分析。可资料还是不足,现存中华白海豚的准确数字,我们还不太清楚。”万焕通说。

    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研究员黄宗国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前,厦门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也曾有过1000头左右的规模,但是由于环境恶化,状况已经大不如前。

    “专家估算,现在雷州半岛海域大概有200多头,厦门的九龙江入海口有不足100头,广西钦州三娘湾有100头到200头,珠江口这儿最多,有1000头到1200头左右,所拥有的世代也是最完整的,从幼儿期到老年期,灰色(幼儿)、白色(壮年)、粉红色(老年)3种颜色,6个世代的都有。但是也不多了。”说起被称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现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加林忧心忡忡。

    2 危机

    海洋污染、填海围垦、渔业资源枯竭、海底爆破等因素,让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危机四伏

    对白海豚而言,“最大的威胁还是人为因素。”

    国内著名鲸豚研究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周开亚表示,海洋污染、填海围垦等人为因素会恶化和缩减中华白海豚的栖息环境,渔业资源枯竭则破坏了海洋生态链,船舶交通和海底爆破会对中华白海豚造成直接伤害。要保护到位,就要从解决这些环节入手。完全恢复海洋的原生态已不大可能,但是也要尽力去做。

    在众多不利中华白海豚生存的因素中,“头号杀手”当属海水污染。广州市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2003年-2005年)海洋地质环境调查”的结果表明,珠江口附近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氨、pH值、磷酸盐、铅、硫化物、石油类均达到了重污染级,其中重金属铅、无机氮、石油类几乎100%污染超标。珠江口已成为仅次于渤海湾的全国第二大重点污染海域。

    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介绍,近年来排入珠江口的各种污水量每年超过20亿吨。他说:“由于市政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到2004年广东仍有65%的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潮汐状况也在加重着污染的影响程度。珠江口的涨潮流为偏北或偏西方向,落潮流的方向则正相反,排入其中的污染物由北向南逐渐对珠江口海域的内伶仃岛猕猴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产生影响。

    “珠江口是广东围填海最多的区域。”广州市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夏真指出,围垦造地和港口码头建设已使珠江口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统计,近年来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市沿海围垦总面积已达到6666.7公顷。填海让珠江口生态更加脆弱:红树林被大片破坏,原有的湿地功能不复存在;珠江口的潮流动力因海岸线的改变而降低,海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水质逐年恶化……

    无序采砂使珠江口部分海域的海床越挖越深,改变了水的流向,甚至造成海岸侵蚀,出现海堤崩塌,进一步堵塞珠江口水流,减弱冲刷自净能力,留下更多污染物。夏真介绍说,采砂在排出了大量污泥浊水的同时还搅动了沙层中的有毒物质,使海水遭受重复污染。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过度捕捞,近海渔业也在遭受“荒漠化”之痛。过去,包括广州、东莞、中山、珠海、深圳和港、澳特别行政区近岸约6000多平方公里的珠江口海域曾有200多种海洋鱼类在这里产孵、索饵,其中的青鳞鱼、白姑鱼、鲻鱼等都是中华白海豚喜食之物。现在,这里的鱼汛次数和种群数量都大幅减少,这让中华白海豚的食物之源日益枯竭。

    陈加林认为,幸好,作为中华白海豚最重要的栖息地,内伶仃岛周边水域和香港大屿山以西海域的水质仍然良好,还有多种河口性鱼类在此产卵,整体环境未遭大的破坏。

    3 威胁    

    海岸工程、跨海大桥、航道疏浚、地下隧道等,可能影响中华白海豚的繁殖和哺育

    从海图上看去,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由西到东分别是128平方公里的实验区、192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和14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而即将逐一上马的港珠澳大桥工程、深圳港铜鼓航道工程、广州港航道疏浚工程恰巧会从这些区域穿过。

    陈加林担心,这些工程的施工作业,会使海底沉积的大量有毒物质和重金属泛起,导致整个保护区海域长时间遭受重复重度污染,还会影响到中华白海豚的栖息、觅食和繁殖等生理行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其濒危程度远远超过大熊猫。”

    他说:“从1995年开始,海洋生物专家已经在珠江口开展中华白海豚的资源调查工作,可始终未能确定白海豚繁殖场所和幼豚哺育场所的具体位置和数量,更不用说其繁殖季节、繁殖习性、繁殖规模等具体问题。仅预测中华白海豚的繁殖场所和幼豚哺育场所大概分布在香港大屿山以西海域,而这里恰巧也是规划中的港珠澳大桥地下隧道工程的位置。倘若大桥工程严重破坏了中华白海豚的繁殖和哺育场所,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资源环保与法规处的王亚民就撰文指出,桥墩桩基、海底隧道等工程,会使河口水域范围被缩窄,潮间带生物和鱼类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到中华白海豚的觅食场所。

    另外,中华白海豚具有相当于5岁幼童的智商,但它的眼睛较小,视力差,主要依靠头部的回声定位系统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而海岸工程施工所产生的噪音,将会直接影响它的定位系统,最终导致其搁浅或死亡。尤其是大桥工程需要采用水下爆破的手段施工,将可能直接炸死、炸伤附近水域的海豚;爆炸产生的声波传递也会大范围地影响远近的海豚,使其丧失回声定位系统功能。

    资料记载,1993年2月珠海新机场建设时,陆地炮台山爆破曾直接导致附近水域数头白海豚死亡;1993年至1995年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建设时,附近岛屿与陆地沿岸的工程爆破也曾致使多头白海豚死亡;长江监利江段航道施工爆破作业曾引起白鳍豚当场死亡。

    2004年4月底至5月初,厦门海域先后发现了3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为了查明死因,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鱼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鲸豚类专家,解剖两头白海豚尸体,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厦门及其周边海域频繁进行水下炸礁工程,所产生的强烈冲击波导致白海豚死亡。

    4 制约    

    中华白海豚1胎只能产1仔,每隔3年才能产1胎,而人工繁殖技术尚不过关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曾尝试对白海豚进行人工圈养,希望通过人为干预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但却效果不佳。

    来自国际鲸豚保护协会的尼古拉·霍金斯女士提供的资料显示,人工圈养环境下出生的鲸豚前5年死亡率,将比在野外环境下出生的鲸豚高出6倍;新加坡曾花了6年时间进行人工圈养,只有一头白海豚生存下来,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澳大利亚。

    “相比大熊猫,我们对中华白海豚了解得很少。”陈加林说:“大熊猫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中华白海豚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母豚一胎只能产一仔,每隔三年才能产一胎。对于这样的濒危物种,挽救的最佳途径就是人工繁殖啊!”

    专家们认为,鉴于白海豚人工圈养的难度要远远高于珍稀陆生动物,目前就地进行保护、尽可能保持其生活现状仍是比较可靠的做法。

    陈加林建议,应该采取行政管理、工艺控制和环境检测及环境质量状况预报等措施,尽量降低海岸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应该积极开展人工放流和增殖海豚饵料活动,保证渔业资源的长期保护和持续利用,同时加强对白海豚的基础性研究。

    但在茫茫的大海上进行生物研究,就像大海捞针。海洋生物研究的高难度是学界公认的事实。白海豚难以人工圈养也说明,目前人类对其生活习性、觅食规律、生理特点等基础性研究仍然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准确的认识。甚至在种群数量的研究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争议。

    香港海洋保护协会主席王敏干告诉记者,珠江口究竟有多少中华白海豚,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有1000头,也有人认为只有两三百头。“因为各自的研究方法不同,还需要多做一些调查才可以证实。”

    由于数量稀少,进行中华白海豚的海上调查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更牵涉到不菲的花费,严重制约相关的科研工作。中华(台湾)鲸豚协会理事长周莲香表示,海洋生物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专业工作者,但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太少,也是另一个制约因素。

    5 对策    

    建立保护基地,以便实施管理、监测、救护等工作

    3年多以前,陈加林从担杆镇党委书记的任上来到保护区管理局当局长,在他眼里,辖内46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是中华白海豚最珍贵的家园。

    始建于1999年10月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珠江口北端,北至内伶仃岛,南至牛头岛,西至淇澳岛,东至香港大屿山,与香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接壤。2003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建了近7年,但是保护区到现在还没有界标。陈加林说:“我们正和海事局联系,在保护区边上竖4个界标。这样至少能让船只进入保护区时减速。”

    他说,保护区管理局没有船只,要出海都要和其它单位联系。另外,现在中华白海豚生病了没有“医院”,管理人员即便找到了受伤的白海豚,也只能用渔船放归大海,它们是死是活难以预料。

    陈加林透露,国内首个中华白海豚基地今年内将在珠海的淇澳岛开建,具体的建设方案已经向规划部门报批。基地位于珠江口西岸、珠海市的东北面,距保护区不足2海里,还有一条5公里的大桥直接与陆地相连,以便于管理、监测、救护等工作。

    “我们设想基地将会有4个中心功能,包括驯养繁殖、管理执法、科普教育中心,还有当务之急必须要尽快建立的拯救中心。”陈加林说。

    近年来,政府和民间都越来越重视保护野生动物。不久前,在厦门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海内外专家签署了《中华白海豚保护与研究倡议书》,其中提到,受人类活动影响,中华白海豚在世界各分布区都面临严重的威胁。全社会应当行动起来,强化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执法监管能力;禁止海域的非法渔业活动,严格控制沿岸各地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改善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

    最近,厦门市已经开始着手厦门海堤的改造方案,高集海堤3年后将破堤,改善当地的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让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保护动物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广东开平潭江水质好转,绝迹10年的中华白海豚重新出现。

    专家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将人与自然拉回到原来的起跑线上已不可能。但是,当人类社会发展与生物保护目标发生冲突时,不妨多点以自然为本。从长远而言,营造各种物种和谐共存的世界,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记者 赖伟行)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