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生态大讲堂 |
CERN科学委员会2002年度工作总结与2003年的工作计划 |
关键字:工作 总结 计划
时间: 2003-03-10 点击率: 1124585 |
摘 要: 2002年CERN科学委员会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领导和支持下,根据我院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战略的整体部署,积极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中心、各分中心密切合作,开展了相应的工作,2002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
2002年CERN科学委员会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领导和支持下,根据我院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战略的整体部署,积极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中心、各分中心密切合作,开展了相应的工作,2002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2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 CERN长期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CERN研究制定了农、林、草、水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和观测方法,该指标体系和观测方法是经过数十位科技人员在充分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同时广泛征求了有关研究部门和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通过了评审。监测指标体系制定和观测方法制定的原则主要考虑了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特点、指标和方法的先进性、与国际或国内其他指标体系接轨的可比性、试验站现实操作的条件等因素,制定的指标和方法尽可能地参照国内标准,为CERN的试验观测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该指标体系通过试验站2年的运行和实施,由于一些试验站试验场地的局限、观测仪器设备不配套、观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观测和化验经费不足等问题,对一些监测指标体系和观测规范提出了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监测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观测的空间和时间频度、观测和化验分析方法与仪器不匹配等问题。目前国际和国内生态环境研究的进展和关注的生态问题也对监测指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CERN对我国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长期监测和联网研究获取必需的数据,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为制定我院知识创新工程对CERN中心和试验站仪器设备更新方案提供依据,科学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原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必要的修改。
指标体系修改组2002年1月成立,由CERN科学委员会组织水分、土壤、大气、生物和水域分中心和综合中心构成修改工作小组,聘请有关专家参与修改工作。
指标体系修改工作组总负责人:杨林章、欧阳竹
工作组主要成员:孙晓敏、孙 波、王跃思、李凌浩、蔡庆华、于贵瑞
修改工作小组讨论制定了修订原则:
(1)严格遵循制定原指标体系的学术指导思想,必须保证满足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过程和优化管理比较研究的需要;
(2)充分考虑试验站和中心观测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仪器设备所能提供的支持;
(3)综合考虑经费支持能力和方式,在经费和设备能够保证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监测指标体系;
(4)严格把握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和国际研究接轨的可能性;
(5)在修改工作的计划中,首先制定出大多数站可执行的第一套指标;然后制定与当前研究项目结合的第二套指标。第一套指标作为各试验站长期监测操作的指标,第二套指标供专业基础较好的试验站开展研究和监测使用。
(6)由各分中心组织在原编写专家、试验站、分中心的专家共同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修改方案,由专家组负责审核修订。
指标体系修改的工作过程:
(1)2002年1月-3月,科学委员会组织征求指标体系意见,各分中心提出指标的初步修订方案。
(2)2002年3月4―5日召开第一次会议,专家组提出修改意见,依据修改工作量确定第二次会议日期;
(3)分中心分别组织各领域专家(专家中包括一名原编写专家、台站代表),充分研究讨论指标体系,提出指标第二次修订方案。
(4)2002年4月29日在北京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了CERN长期监测指标修改第二次全体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中科院资环局生态环境处黄铁青副处长、CERN科学委员会欧阳竹秘书长、监测指标修订负责人杨林章研究员(土壤分中心主任)、综合中心于贵瑞主任、土壤分中心孙 波、大气分中心的刘广仁、水分分中心的孙晓敏和袁国富、水体分中心的蔡庆华等修改工作组成员。会议逐条讨论了各分中心提交的水、土、气、生、水域领域监测指标的修订意见。
(5)2002年5月,结合院野外台站网络建设项目CERN仪器设备更新方案的讨论,在长沙宾馆对指标体系的修订方案进行了第三次讨论。
对修订后的监测指标体系分别发到各试验站和有关专家分别征求意见,根据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对指标体系进行讨论修改。最后也将修订后的监测指标体系发给科学委员会的各位委员,最后一次征求意见。该修订的指标体系为我院启动的野外台站网络建设项目CERN的仪器设备更新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新修订的指标体系提交本次会议供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个试验站执行。
(二) 院野外台站网络建设项目CERN仪器设备更新方案的制定
根据我院知识创新对野外台站网络建设项目的要求,科学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办公室、CERN中心(综合中心、分中心)密切配合,研究制定了CERN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计划和方案,该方案涉及台站较其他子网的台站多,涉及的项目也较为复杂,该方案制定的是否合理,影响到各试验站、中心今后试验研究,监测工作的成效,影响到修订的长期监测指标是否能够得到实现,影响到CERN能否获取规范的可比数据。该方案最后获得了专家组论证和领导小组的通过,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 学术活动和培训
2002年由科学委员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和培训有2项:
(1)由科学委员会和北京奥作生态仪器公司共同组办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于2002年9月24日在北京CERN综合中心举行,研讨会的宗旨是通过交流和研讨,促进从事生态系统试验研究的科技人员对有关植物、土壤、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发展、产品研制和应用技术的了解。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德国UMS公司和IMKO公司系统的2位研发专家,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事处的于长青博士参加会议。会议对“中国生态研究网络(CERN)关键生态要素监测”、“生态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BaPS土壤氮循环监测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测量”、“TDR土壤水分监测技术的发展”、“管式时域反射仪在甘草等作物耗水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国外荒漠化监测技术及生态仪器简介”等方面进行了报告交流和研讨。参加会议有分别来自CERN部分试验站和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从事生态系统试验研究的80余位专业科技人员。
本次会议尝试了与科技公司合作组办科技交流研讨会的模式,科技人员通过仪器设备开发公司的产品研发进展,仪器设备的采用的基本理论和工作原理,应用领域和操作技术等各方面的交流,有利于了解世界最先进仪器设备的发展,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先进的仪器设备在生态学研究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利用和科技人员的交流,更加深入了解科技人员对仪器设备功能和作用的需求,在仪器设备使用中的问题,采集到的信息可以促进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进。会议的一切费用和主要事务均由公司承担,该模式今后可在生态系统实验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中酌情组织。
(2)2002年8月29日邀请了美国Kansas 州地质调查局的Marios Sophocleous博士、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的水文学家George Leavesley博士来华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关于MMS软件的培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ophocelous博士做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数学模拟模型及其在堪萨斯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Leavesley博士进行了为期两天的Modular Modeling System (MMS)系统的培训工作。MMS是一个集成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该系统的目的是:①为基于物理过程的(physical-process)的生态学、水文学模型的研发、测试、评估提供研究和应用的框架体系(framework); ②提供一个使用者将自己开发的生态学、水文学模型集成到MMS的机制和平台。所以,MMS提供了将生态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模型进行集成,用以解决多学科问题的环境和途径,为水文学家、生态学家等解决多学科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从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培训工作对于提高科技人员利用大型水文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和遥感信息研究区域尺度的生态水文学问题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四) 参加国际会议和交流
应台湾中华林学会的邀请,CERN科学委员会张佳宝和欧阳竹委员代表CERN科学委员会于2002年11月10日-16日赴台参加“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研究研讨会”,会上两位委员对CERN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研究的进展作了学术报告。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了台湾生态学研究的同行外,还有美国KBS(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负责人和负责实验观测、数据管理的科技人员,有韩国从事农业生态学的学者。本次会议讨论了如何开展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研究的问题,以及加强东亚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研究的合作与学术交流等问题。本次会议对促进东亚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会后参观了台湾林业试验所的富山试验站。
(五) 接受世行对CERN的贷款项目验收的组织工作
2002年12月4日CERN接受了世行中国环境支援项目完工的检查,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综合中心积极与院国际合作局合作,组织了CERN8位代表作了项目执行情况报告,与世行代表对项目执行的效益、经验、问题等进行了研讨,世行代表还考察了综合中心,在综合中心对数据管理与网络建设、国内外培训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后世行代表到昆明、广州、南京等地考察了项目支持的部分野外试验站。
(六) 组织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的申请和立项
根据CERN观测仪器设备、观测方法和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质量和规范的控制、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分析,以及网络化研究的目标。针对CERN运行几年来在监测指标体系和观测规范、现有数据资源质量和完整性的系统分析、数据共享政策和机制、科学有效的数据监控工作程序和方法的制定、试验站历史数据集成和共享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技术问题,科学委员会和中心(综合中心、分中心)主持申请了“CERN生态环境数据开发与共性关键技术”的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组织有关力量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机制的开发,该项研究对CERN高效稳定运行,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国家和其它部门同类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经验。该项目获得专家组论证通过,并获得支助。
(七) 召开了2002年度科学委员会会议
CERN科学委员会2002年度工作会议于2003年1月14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CERN科学委员会的20位委员,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李文华院士、蒋有绪研究员、王明星研究员应邀参加了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铁青也参加了会议。
傅伯杰局长在主持会议时指出:CERN在过去的建设和监测、研究、示范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管理规范化不断推进。CERN在“十五”计划中承担了国家和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等重大项目,我院在2002年对CERN的建设进行了新的投入,加强CERN的建设,提高创新能力。今天召开的科学委员会会议重点是讨论提高CERN的综合研究水平,如何确定我们在长期生态系统研究中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
会议内容主要分两大部分:①欧阳竹秘书长作了CERN科学委员会2002年度工作的总结报告;杨林章研究员作了关于动态监测指标修订完成情况的汇报;讨论动态监测指标修订的结果;讨论ILTER2003年北京会议的筹备工作;讨论关于成立科学委员会专业工作组的建议;讨论CERN2002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的议程和筹备工作。②重点讨论CERN长期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目标和计划,在该讨论中,赵新全研究员作了“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地球化学循环长期研究”、彭少麟研究员作了“我国东部样带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相应机制”、张佳宝研究员作了“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研究设想”、谢平研究和蔡庆华研究员分别作了“关于水体生态环境长期生态学研究”等5个专题发言。委员们围绕不同生态系统的长期生态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科学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院士在讨论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研究问题时,作了重要讲话。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文华院士、蒋有绪研究院和王明星研究员分别对CERN指标体系的修订和CERN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指出:CERN通过近15年的建设和研究,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所建设的监测系统基本已经稳定运行,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监测数据。但是CERN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还有很多功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观测场设置中要注意代表性生态类型的观测场和其它类型对比观测场的设置,这样获取的数据更有科学价值,更容易引起不同科学家的兴趣,可以取得大量的科学成果。网络要有明确的科学目标和国家目标,在不同区域间、不同生态类型间进行比较研究,把各站的数据资料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区域间和生态类型间的科学规律,例如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间的比较、天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间的比较研究,这样开展研究更具有我们的特色。我们的网络也要通过合作与交流,把国际上其它生态网络的研究框架和成果有机结合,在更大区域和世界区域上发现规律,取得重大成果。要加强国际和国内交流,目前CERN和国内其他学会联系还不够紧密,可以在生态学会下设立专业委员会,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CERN应该在国家建设目标上解决一些关键的问题,这样CERN才会有生命力。同时CERN在人才战略中要重视培养和稳定一批技术人才。
各位委员通过对指标体系修改的讨论认为,针对原指定的监测指标体系中一些不适宜的指标作必要的修订,有利于试验站在长期数据监测操作中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数据获取的质量控制;但是在修订中要特别注意一些指标在项目和获取频度(时间和空间)减少后是否能保证原监测数据的连续性,是否能保证对生态过程的把握;样方和观测场优化模式应该有严格的定义,否则试验站执行操作困难;建议科学委员会研究讨论增加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尽快组织专家制定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包括:监测区的设施管理规范、观测区的生态系统管理规范(物种或品种、施肥灌溉等干预措施)、样品采集和保存管理规范,该规范与修订的监测指标体系配合实施才能保证监测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修订的监测指标要考虑与国际和国内其他相关指标的接轨,要注意主观测场和副观测场的设计。
关于在北京召开ILTER大会的筹备工作的讨论,委员们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该项工作将以科学委员会为核心成立组委会开展相应的工作。
为了稳定长期生态系统研究和监测队伍,委员们建议科学院针对野外试验站技术支撑人员和站长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和措施。
科学委员会将成立专业工作组,专业工作组的主要职能是围绕我院“两个面向、两个加强”的办院方针,及时提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的科学问题,在CERN的联网比较研究方面组织国家、我院和国际合作项目的立项;评价CERN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项目进展;分阶段组织编写生态环境战略报告;不定期地组织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组织专家出版研究专著和著作。根据专业工作组的职能,每个专业工作组可以不定期、不限形式地独立或联合开展学术活动。根据科学委员会委员的工作任务和试验站代表的生态类型,科学委员会下设数据管理、农田生态系统、林草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四个专业工作组。工作专业组应尽快针对本次科学委员会会议提出的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组织相关的专家开展讨论和交流。
陈泮勤副局长要求科学委员会认真思考陈宜瑜副院长讲话中指出的方向和任务,以及会议中提出的长期生态网络的重大科学问题,认真组织讨论,进一步具体化,理出思路,提出科学目标。通过讨论组织重大研究项目、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和前沿性项目,分层次在国家、科学院和研究所进行项目布局。
陈宜瑜副院长在会议总结讲话中针对如何提高CERN的科学研究水平的问题,对科学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次科学委员会提出了2003年的工作框架,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结合陈宜瑜副院长的讲话精神,针对本次会议提出的问题,以不同形式安排落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学委员会在组织CERN各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国家重大项目立项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出来。
2.科学委员会与中心、试验站的试验、研究,CERN的网络化研究项目的联系不够紧密。
3.科学委员会的活动较少,活力不够。
三、2003年的主要工作
(一)监测规范的制定
结合方向性项目的研究,在CERN长期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研究和制定CERN生态要素长期监测规范,该规范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试验场地的设置和管理、实验设计和采样方法、数据采集和整编、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及操作等方面提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规范,目标是使该规范成为我国生态系统长期试验监测的操作标准。2002年完成监测规范(讨论稿)。
(二)2003年北京ILTER会议的筹备工作
2003年9月5-7日在北京召开ILTER学术研讨会和亚太地区工作会议,会议的名称是“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理论、方法及其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结合本次国际研讨会,将同时举行CERN成立15周年的庆祝仪式。本次会议的主导思想是系统地反映全球长期生态系统研究中取得的成就,特别是CERN在1988年成立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为CERN在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总结和下一阶段研究的新起点。在研讨会中将组织反映我国长期生态学研究成果的10大会篇论文,论文要求有比较长的实验观测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在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希望个试验站和中心积极投稿,科学委员会组织审稿。为配合本次大会和庆祝CERN成立15周年,将组织出版“中国长期生态系统研究论文集(英文)”。
(三)加强专业工作组的学术活动组织,制定今后3-5年的研究目标
积极推动专业工作组不定期、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通过专业工作组的学术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委员会在学术交流,把握CERN研究总体研究进展和研究前沿问题,指导试验站、中心的试验研究,加强与国际、国内科研团体的合作研究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专业工作组的活动加强与试验站、中心的联系,促进CERN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年科学委员会和专业工作组将组织有关专家,讨论并提出CERN在今后3-5年的科技创新战略重点,提出可能产生重大创新的预期成果,在此基础上组织CERN在国家或国际层面的重大研究项目。
(四)组织野外试验站实验观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培训
CERN下一阶段的工作将从边建设,边研究阶段全面转向长期观测和研究阶段,试验观测和高质量数据的获取是CERN长期的任务。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期间,对CERN野外试验站的观测技术人员进行了多项目的培训,在前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CERN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的转变,我院对CERN的实验观测装备完善和更新进行了新的投入,加上近几年各单位人员更替较大,为此,科学委员会将组织分中心和有关专家对试验站的主要技术人员的技能进行全面考核,结合监测指标体系和试验观测规范进行重点培训,对考核通过的观测技术主管给于资格认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