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中国生态大讲堂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8期)
关键字:论文,摘要   时间: 2003-04-10  点击率: 165369
  摘 要: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8期)

本期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论文摘要的第二部分
如需要全文,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小波分析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韦桂峰 王肇鼎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 深圳 51812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0301)

摘 要

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是时间-频率分析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多时间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特性,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信号分析,信息分析和地球科学研究上。本文以香港水域的吐露港资料为例,运用小波技术分析沿岸水域中浮游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对小波分析技术在生态环境研究的应用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通过小波变换的浮游植物数量(细胞密度)的时间序列,存在各自的优势周期和多时间尺度结构特征,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叶绿素含量的优势周期和多时间尺度结构,在大尺度上大致相同,但在小尺度结构上稍有差别;另外,使用不同小波变换(如Marr小波变换和复值 Morlet 小波变换)可以取得各自不同特点的结果。说明小波分析技术可以对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分析,为深入研究和预测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手段。

-------------------------------------




太湖北部湖-气界面CO2分压时空变化特征

范成新 胡维平 陈宇炜

(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试验台站,南京210008)

摘 要

本文对在太湖北部逐月水温、pH、碱度、表征离子强度的主要离子浓度数据,应用经校正的碳酸盐体系平衡常数和H2CO3、HCO3-和CO32活度,计算了湖-气界面的CO2分压(pCO2),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水体间或受陆源输入影响大小不同的水体其pCO2差异较大,重富营养水域(五里湖)与河道入湖口水域(闾江口)的pCO2约是富营养水体(梅梁湾)和中富营养水域(大太湖敞水区)的4.4倍;富营养水体藻体Chla含量与pCO2之间存在较显著的负指数关系(Chla(mg/L)=465.22 pCO2-0.602, R2=0.602> R20.01,n=60),该结果可能为利用湖-气界面二氧化碳分压预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现存量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太湖 二氧化碳分压 叶绿素a 时空变化 富营养化 陆源影响

-------------------------------------





珊瑚礁鱼类目测计数法对三亚湾鹿回头岸礁珊瑚礁鱼类监测研究

黄晖 张侨民 刘胜 黄良民 施祺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

摘 要

海南岛三亚鹿回头岸礁分布于鹿回头湾,属于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程度最高的典型珊瑚岸礁段。2002年的11月我们于海南三亚鹿回头岸礁,首先在国内采用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以管理为目的的珊瑚礁监测方法对珊瑚礁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资源监测,其中主要采用了“珊瑚礁鱼类目测计数法”,对三亚湾鹿回头岸礁珊瑚礁鱼类进行了监测研究。我们在鹿回头岸礁共设置5个调查断面,每个断面在300m2的范围内对观察到的鱼类进行识别和计数。在这次监测中共目测到珊瑚礁鱼类有11类(为9个科和2个亚科的鱼类),普遍鱼类的体型为小型(1~10cm)。优势种主要为雀鲷科、蝴蝶鱼科的刺盖鱼亚科和蝴蝶鱼亚科。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目测计数法 鹿回头岸礁 珊瑚礁鱼类

-------------------------------------




三亚湾秋季桡足类分布与种类组成及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

谭烨辉 黄良民 董俊德 王汉奎 宋星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

摘 要

三亚湾桡足类在秋季(11月底)Paracalanus aculeatus 和 Paracalanus larvae为优势种; P. crassirostris 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平均日摄食压力最大,各站平均为叶绿素a 的6.79±6.82%,其次是P. aculeatus,平均为5.97±5.67%, S.subcrassu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平均为2.20±2.33%,桡足类在秋季对浮游植物的日摄食压力占叶绿素a的22.31±18.92%。三亚湾属于生产力偏低的海区,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以中型浮游动物Paracalanus aculeatus,P. serrulus, Acartia eurythy, Acrocanulus gracilis 和Acrocalanus gibber为主,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也占一定的比例。

关键词:三亚湾 桡足类 摄食压力

-------------------------------------




三亚湾海域的冷水上升流及其引起的温、盐和营养盐月尺度变化特征

董俊德 张思 黄良民 王友绍 王汉奎 王肇鼎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
2、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中科院生态网络站 三亚 572000;
3、中科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 深圳 518121)

摘 要

根据2000年4月―2003年1月在三亚湾的定点现场水温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 在每年的4―8月份,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和控制,三亚湾有外来冷水上升流的入侵和影响,使该湾水域在该季节形成明显的温跃层, 6、7、8月一般都形成强的上升流,在上升流入侵期间平均温跃层强度在0.14―0.28℃•m-1,最大温跃层强度在 0.42―0.44℃•m-1,底部最低水温在22℃左右。 9月―翌年3月温跃层消失,海水混合流动充分,温度垂直分布均匀,总体水温逐渐下降至翌年2月最低。2002年水温变化特点明显,主要表现为季风形成的上升流发生早、结束晚;上升流形成强劲;7月产生营养盐强劲上涌的冷水上升流;11月、12月份的平均水温比其他年份同期升高约0.5―1.2℃等特点。在西南季风控制期,上升流使表、中、底各层的盐度差值比平时较明显增加。
冷水上升流的入侵,同时也带来营养盐的输入,氮盐主要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硝态氮、亚硝态氮因冷水上升流的输入而明显提高,该季节比平时分别提高:表层10.20%、中层37.20%、底层83.81%和表层64.04%、中层82.96%、底层119.41%。氨态氮不直接受上升流影响,但其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3月份总磷、总溶解磷和无机磷浓度较低且较均匀,4月后的上升流使无机磷得到有效的补充,说明西南季风在夏季能给三亚湾区域带来较大的磷的补充。

关键词: 上升流 海表温度 盐度 营养盐

-------------------------------------




海南三亚湾的红树林和珊瑚礁研究

张乔民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

摘 要

三亚河以红树和白骨壤为优势树种的红树林是我国分布最南和热带特性最典型的红树林区,是三亚河和三亚湾的生态关键区,并为三亚市提供具有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特色的自然风景。估算14hm2红树林的年凋落物产量为194t,大部分被径流和落潮流带出河口进入三亚湾,成为三亚湾海洋生物资源有机碎屑食物链的主要来源。三亚湾珊瑚礁岸线占岸线总长度的30%,海区底质也受到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维护和影响三亚湾海洋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国内第一次采用拖板法、截线样条法和鱼类目测记数法进行鹿回头珊瑚礁监测调查,发现中北段的石珊瑚健康状况尚可,南北段的石珊瑚健康较差。平均活珊瑚覆盖率为21.55%。鹿回头岸礁段很可能是三亚海域生物多样性中心,应该加强该岸段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促进珊瑚礁的保护恢复和科学管理。

关键词:红树林 珊瑚礁 珊瑚礁监测 生物多样性 三亚湾

-------------------------------------




三亚湾氮的存在形态与季节波动

王汉奎 黄良民 王友绍 董俊德 张思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三亚,572000)

摘 要

通过2002年对三亚湾氮的存在形态的调查,讨论了不同形态氮的分布,季节波动及各态氮在总氮中所占比例。结果表明,三亚湾各形态氮含量冬春季下降,夏秋季上升。全年总氮主要以溶解态氮和溶解有机氮为主,溶解无机氮和颗粒氮在总氮中占比例很小。夏季表层溶解有机氮与温度之间呈正相关变化,底层其相关性很弱;表层溶解有机氮与盐度之间呈反相关变化,底层呈正相关变化。温度和盐度及其引起的相关变化是控制其含量的主要因子之一。夏季颗粒氮与chl•a之间呈正相关变化,颗粒氮的分布主要受生物活动及陆源输入共同影响。

关键词:三亚湾 氮形态 季节波动

-------------------------------------




沼泽湿地开垦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性质的影响

宋长春 阎百兴 王毅勇 赵志春 娄彦景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

摘 要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大面积垦殖,已对区域生态平衡及气候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湿地开垦后,土壤水、热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土壤温度的增高及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呼吸通量的增大。土壤有机碳、氮素含量随湿地开垦及开垦年限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沼泽湿地开垦初期5-7年,土壤有机碳及其它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持续耕作15-20年后,土壤有机碳损失曲线趋于平缓。湿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输入量的减少及分解作用加强导致土壤容重和比重的增大,其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损失趋势相一致。

关键词:沼泽湿地 垦殖 水热条件 土壤有机碳 土壤呼吸


相关文章:
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公布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1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2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3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4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5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6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7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8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9期)
相关文章分页:  共 3 页 21 条记录 9 3[1][2][3]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