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中国生态大讲堂
渤海,令人望海兴叹!
关键字:null   时间: 2003-05-03  点击率: 1130698
  摘 要: 2003年4月29日  科学时报
 

时下,渤海冬季休渔已经开始解冻,又到了渔民春季捕捞海鲜时。然而,渤海还有海鲜可捕捞吗?实施了一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现状如何?前景怎样? 

海洋被誉为“蓝色国土”。她的健康状况,直接制约着人们的生存质量。 

渤海是我国北部一个近乎封闭的内海,她给世代的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财富。然而,近20多年,当环渤海的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地区的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时,渤海也遭到了空前的污染。水质严重下降,赤潮频繁发生,水产品资源接近枯竭。 

昔日渤海:水清、物丰 

25年前。渤海被誉为我国天然的“渔仓”、“盐仓”、“油仓”和“健康娱乐的公园”,令人陶醉,让人赞美。渤海具有自己独特的水资源,诸如,对虾、梭子蟹、比目鱼、黄花鱼、鳓鱼、鲈鱼、鱿鱼、鲅鱼等,不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以体大、肉鲜、味美、物丰和营养丰富闻名于世。 

辽宁省葫芦岛市一位80多岁的老渔民告诉笔者:“30年前,春秋捕捞对虾季节,一条船一天少者几十斤,多者几百斤、上千斤。如今,一年也见不着几只了。” 

河北省北戴河一位60余岁的渔民介绍说:“我年轻时,跟着父亲出海,一次就能捕捞上来三大篓筐的梭子蟹,足有400多斤,一只蟹就有一斤半重。现在,那样大的梭子蟹,一个也找不到了。” 

山东省烟台市一位渔民说:“我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在海边玩,爷爷手里拿着一把叉子,只要看见岸边水里沙子在拱动,带起一片浑浊,爷爷手握叉子往水里猛地一插,一条几斤重的鳎目鱼就会成为我家的盘中餐。20多年了,那种经历,只能作为美好回忆了。” 

在天津,几位40多岁的渔民发出感慨:“我们小的时候,海边小螃蟹满地爬,多得是。赶上落潮时,一个小孩就能拣着几斤的海贝。岸边水里的石头底下,一看有缝隙,用两手往里一卡,准能逮着一条小鱼,很是开心。到了20来岁时,眼上戴一个水镜,往海里扎一个猛子,什么海参、海螺、铁茄螃蟹等都能捉得到。如果在海里泡上半天,少则几斤,多则能弄着几十斤海鲜。用锡纸钓墨鱼,一个人半天就能钓上来20多斤。现在一条渔船出海,一天也没有那时我们一个小伙子在岸边的收获多。” 

另一位40多岁的渔民回忆说:“我是海边长大的,当时我家很穷,毫不夸张地说,我整天就是靠吃鱼蟹充饥,家里没有食用油,就用水煮,吃得我脑袋都痛。那时,粮食少得比海鲜珍贵得多。” 

今日渤海:“死海、空海” 

狂捕,导致渤海近乎变成了空海。一项统计显示,上个世纪50年代,环渤海地区集体捕捞人员不足6万人。之后,捕捞队伍以一个年代递增1万余人数量扩充。山东、河北、天津、辽宁三省一市机动渔船总数,1960年大约有550艘,1970年为3500艘,到了2000年,一下发展到90000余艘。 

时下,本应是出船捕捞的好季节,笔者在河北省山海关沟渠寨和抚宁县牛头崖镇渔码头发现,千余艘渔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岸边。但只有几艘船出海。一位老渔民发牢骚说:“70年代以前,一艘船一天的纯收入可达几千元。现在捕捞皮皮虾顶多200斤,价值1500元。可一天耗掉两桶柴油就得1200元,加上几个人一天的工钱,一艘船一年出海需交各种费税1万多元。出海已经没有钱可挣了,去年家里出海赔掉1万元。最为主要的是,出海漂游几十海里,捕捞上来的海货非常可怜。运气不好时,只捕捞上来十几斤小鱼小虾小蟹,连油钱都不够。” 

然而,近二十年来,为了高产,就是这些渔民拼命地在捕捞工具上动脑筋,下功夫。所使用的大都是立体状拖拉网,可以使上自水面,下至海底的水生物无一漏网,就连刚刚出生的子孙鱼也难逃厄运。浩大的捕捞队伍,年年狂捕滥杀,导致了渤海水生物无容身之地,无休养生息繁殖之时。 

据统计,渤海6种高经济鱼类,诸如,黄花鱼、带鱼、鳓鱼、鲅鱼、鲈鱼、梭鱼等,在渤海捕捞鱼类产量中逐年递减。1953年占70.2%,1976年下降到4.3%。到了现在,渤海已经没有一种鱼类、贝类、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群带。目前,渤海底层的水生物资源,只有上个世纪50年代的1/10。产于渤海的高经济类鱼、虾、蟹等,相继出现了断档或绝种。 

更让人不解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现在,一些部门竟组织渔民使用近乎密不透风的网具捕捞鱼苗。把刚刚从鲈鱼母体出生下来不足3厘米长的鱼苗,以每条2角钱价格出口空运到日本。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日本人近十几年来,把从中国买到的鲈鱼苗,重新放回到自己国家的海域里喂养、繁殖。问及有关部门,说是为了挣外汇。 

海洋渔业专家们扼腕叹息地预言,资源枯竭是报应啊!如果现在封海,50年后方能恢复70年代以前的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渤海不过几年,就会变成没有任何海鲜的“空海”。这也绝非是耸人听闻的恐吓! 

污染,渤海正在逼近死海。据统计,我国流入渤海的较大河流有40余条,年平均径流量约792亿立方米。沿岸有217个排污口,不分昼夜地向渤海倾泻着污泥浊水。与此同时,大量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也一起涌入渤海。无奈的渤海,年受纳的污水竟高达28亿吨,年收入腹内的污染物超过了70多万吨,这两项竟占去了全国排海总量的1/3以上。 

据国家海洋局2001年检测,渤海水质,无机盐、活性磷酸盐、铜、COD、石油、锌等含量全部大量超标。其中,石油、锌在全国16个产卵场、索饵场水域中含量最高。整个渤海水体中,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超过一类水质标准的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56%。渤海的一些海域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过国家标准的2000倍。目前,渤海产卵场污染面积达到100%。污染最严重的是小青河口,原来盛产的银鱼、紫蟹等,已经在这里绝迹。如今,渤海已成为我国海域和内陆河流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人们自己酿下的苦果,当然要自己来吞。自1980年以来,碧波浩淼的渤海,越来越频繁地变化出狰狞可怕的暗红色,赤潮频繁发生。并且,周期越来越短,面积越来越大。到目前,20多年间,赤潮总数已超过了330次以上。其中,最长的一次竟持续了72天。 

海洋检测专家不无痛心地警告说,渤海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有效遏止污染,十年后,渤海将变成地球上的第一个“死海”。那时,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的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而积沉在海底的污染物将存在几百年,甚至更久。这绝非危言耸听! 

明日渤海:亦喜亦忧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渤海的水域污染已经引起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控制陆源污染强有力的综合措施。仅2002年,用于城市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就达27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6.12万吨/日。一些环保产业正在环渤海地区陆续兴建。 

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海军及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四省市联合制定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这项计划到2015年,国家将斥资555亿元,实施治理污染项目427个,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海上污染应急、海岸生态建设、船舶污染治理等内容,治理渤海水域将达到23万平方公里。按照这一计划,将从根本上扭转渤海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达到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初步改善的目标。 

更令人可喜的是,在把磷确定为渤海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之后,2002年1月1日起,山东、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市相继宣告,在所管辖区域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这是我国所采取的面积最大的全面禁磷的政府行动。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来,遏制渤海环境污染已经开始显现。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监测显示,2002年,渤海四类和超四类海水面积较2001年减少610平方公里,赤潮面积减少3400平方公里,一年内未发生大规模赤潮。渤海海水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平均含量均有所下降。四省市区域水质,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改善的势头。 

然而,彻底根治渤海环境污染,则需要长达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尤其是制止渔民狂捕滥杀,引导渔民按季节捕捞,强行适时封海休渔,还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四省市为之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 (作者单位:中铁山桥集团公司党委)
 

null
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