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生态大讲堂 |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中) |
关键字: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时间: 2004-06-01 点击率: 1125309 |
摘 要: 6月5日(本周六)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国家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近日撰文,指出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
单举一下日本的例子。日本相对于中国,人口资源压力更大,但却是世界上环保搞得极好的国家。凡近年到过日本的人,都对日本的环保赞叹不已。但日本在上世纪中叶工业化进程中,也曾经历过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环境污染受害市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媒体也参加进来追踪报导有关污染事故,日本许多地区还成立了反对环境污染的民间组织对污染企业展开了斗争。1970年,日本反对只发展经济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市民人数第一次以45%对33%的比例占据社会主流。自民党的选票为此从58%降至48%。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参与,使自民党与日本国会也开始专门讨论环境公害问题(史称“公害国会”)。1967年日本颁布《公害对策基本法》,1974年日本颁布《公害健康赔偿法》,以后更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法规。特别是《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用环境文化理念去促进国民自觉的环保意识与道德素质;用强制性手段推进新能源的使用,控制自然资源的消耗;既要降低废弃物的产生,也要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还要对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置。经过10年努力,使日本形成了一个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相互协调的循环型社会,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这个例子说明,真正治理好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政府的高效率,也不仅要靠国民的高素质,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更为重要。
中国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不足是重要原因。中央早在1978年就明确规定:对于那些严重污染环境,长期不改的,要停产治理,并追究领导责任,实行经济处罚,严重的给予法律制裁。但二十多年下来,有多少官员因污染环境而受到法律制裁了呢?又有多少因发展不当而破坏生态的错误政策得以根本性纠正呢?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央从1992年就开始提出,我们究竟做到了没有?在传统的发展思路引导下,政府要财政收入,企业要短期利润,官员要靠单纯的GDP增长来反映业绩,他们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环保。经常有人说,中国人生活水平太低,当务之急是先集中力量搞好经济,环保是下一步的事。其实,任何国家都可以这么说,惟独中国不成。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资源太少、环境容量太小,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变成中国人不得不选择的惟一发展模式。要实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实现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扩大环保的公众参与,强化民主法制的监督约束机制。否则,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会被淡化成口号。
(未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