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中国生态大讲堂
经济发展要计入自然成本
关键字:经济发展,自然成本   来源: 新华社 作者:曹丽君   时间: 2005-04-24  点击率: 1099522
  摘 要: 过去50年,人类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却以巨大的自然成本为代价。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各国政府应当将自然成本计入其中,否则会使国际社会摆脱贫穷的目标一直停留在梦想层面。
     过去50年,人类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却以巨大的自然成本为代价。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各国政府应当将自然成本计入其中,否则会使国际社会摆脱贫穷的目标一直停留在梦想层面。

    联合国近期在伦敦公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对过去50年间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已经破坏了地球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在近几十年中,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红树森林遭到破坏,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灭绝。疾病、洪水和火灾爆发更为频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如果各国政府不采取更有利于环境的政策,地球的生态系统维持未来人类生活就不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报告的结论并非耸人听闻,人类对自然无情破坏根本在于对自然的忽视。

    首先,人类的发展完全依赖地球的生态系统以及它所能提供的一些自然条件。生态系统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一些可以计量的资源,比如,粮食和水。另一方面,自然以一种无法计算的方式保护着人类,例如很多地区因耕地需求而放弃沼泽,而沼泽是污染的天然过滤器、能在大雨时通过储存雨水防止洪水,同时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第二,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例如,生态系统提供的食品加工业是对经济活动和就业的最大贡献。2000年,食品加工市场价值达到了9810亿美元,占到全球生产总值的3%。同样,木材、海洋渔业、海洋水产业、娱乐性狩猎和捕鱼等行业都是生态系统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

    当然,无视自然的经济发展势必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由于我们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的使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过去50年中几乎增加了三分之一。由于气候变暖,估计今后100年中,大约12%的鸟类、25%的哺乳动物和32%的两栖动物将濒临灭绝。

    报告指出,生态系统的退化实际上是人均资产的减少。传统的统计方式在计算经济增长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或者可再生资源的退化。造成的结果便是,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建立在人均资产丧失的情况下。另外,由于生态系统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比如说,所有人都能使用蓄水层的纯净水,都可以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因此,生态系统的退化也没有反映在经济统计上。

    然而,如果将与自然资产相关的经济损失计算到成本中,那么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国家的收入状况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2001年,在122个能够提供完整经济数据的国家中,如果考虑自然成本,其中39个国家的净收入至少削减5%。

    更可悲的是,世界人口中因生态系统退化导致人均资产削减最严重的恰恰是最缺乏生活基本保障的人。该报告发现,全球超过20亿人口居住在干旱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相比,他们中发生营养不良、婴儿死亡和与传染性疾病的比率都要高得多。贫穷和自然资源减退的双重作用,使贫穷地区的人只能以有限的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进一步退化和贫穷的加重。

    尽管如此,地球上富有地区也无法摆脱自然打击的厄运。比如,过度捕捞导致渔业退化,政府就必须动用纳税者的钱为失业的人提供工作。富有地区可以使用先进的方法减小当地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但是,除污的化学物质积累多年也就会成为新的污染。

    总之,如果决策者继续认为自然资源是免费的、可无限利用的,资源就无法得到合理保护。该报告指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决策者在未来的任何经济决定中都考虑自然成本。而且,只有政府意识到自然的重要,在各个层面考虑自然成本,才可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另外,许多机构的工作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比如,要从生态的角度考虑税收和投资的政策。而旨在削减贫穷的国际合作也必须考虑自然成本。目前,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项目很少涉及自然资源的重建。

    就像该报告的作者在一份公开声明中所说的,“是否能在为更多人提供舒适生活的同时,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都取决于人类自身”。
相关文章:
经济发展要计入自然成本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 页 1 条记录 9 3[1]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