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中国生态大讲堂
世界气象日专题:我国气象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关键字:气象   来源: 广东气象公众网   时间: 2006-03-23  点击率: 1099287
气象灾害的影响

干旱、洪涝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干旱受灾面积各年差异很大,例如1998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仅1000多万公顷,而2000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则达4000多万公顷。除年际变化外,还存在年代际的时间尺度变化,从1949年到2005年大致呈低—高—低—高—低—高-低的周期变化。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降水南方偏多,北方偏少。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我国南、北降水量变化方向相反,北方各流域降水量在减少,其中,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最明显,减少15%以上 。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同时出现的局面,使得北方持续干旱缺水,南方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黄河从70年代开始频繁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受大旱影响其下游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长断流河段超过700公里。黄河断流,对流域的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洪涝灾害也因各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呈现出年际波动和年代际的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洪涝灾害明显增加,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因持续大雨和暴雨,先后发生了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和2003年淮河流域,造成我国近50多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造成58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50多亿元。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干旱和洪涝灾害均在加重。

 

  19492005年中国洪涝受灾面积变化曲线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生产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在粮食生产发展过程中有过几次较大的波动,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一次大波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195919613年粮食总产量平均只有1537亿公斤,比1958年的2000亿公斤减少463亿公斤,3年累计减少1389亿公斤,平均每年减少23%以上。这次大波动经过8年的努力直到1966年粮食总产量才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这次大的粮食波动是不利社会因素和不利气候因素相遇综合造成的。从气候因素看,19591961年连续3年出现大范围的旱涝灾害,全国农田受灾面积达4666多万公顷。从社会因素看,政策失误,病弱的粮食生产机体,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弱。以后4次粮食大波动均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及其以后,比如1972年全国性的干旱,以及东北地区遭受严重的低温冷害,全国粮食损失200多亿公斤;1980年,北旱南涝,长江流域大水仅次于1954年,灾害严重,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减少100多亿公斤;1985年又因干旱和东北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袭击,使全国粮食总产量较丰收的1984年减少了278亿公斤,并使以后几年的粮食生产一直徘徊不前。直到198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才缓慢地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年均农田受旱面积近3000万公顷,严重的2000年和2001年超过和接近4000万公顷,因干旱影响粮食产量500亿公斤。2004年以后由于气候条件和政策因素粮食总产量再次回升。

每一次大洪水的发生都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199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如1991年、1994年、1996年和1998年,该比例可达3%4%

文章分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世界气象组织:2003年是近150年以来第三个最热的年度
气象学家发现了青藏铁路沿线温度变化规律
鹤山站新气象站已改造完成
CERN会同站自筹资金建成国家标准气象观测场
海伦站2005年气象观测人员的岗位职责
哀牢山站新气象观测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将于10月下旬在苏州召开 现征集稿件
国际气象学大会将于今年8月在京召开
世界气象日专题:2006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
世界气象日专题: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的致辞
相关文章分页:  共 3 页 22 条记录 9 3[1][2][3]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