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生态大讲堂 |
从气候变化看中国水资源的适应性管理 |
关键字:气候变化,水资源,适应性管理
来源: 科学时报
时间: 2008-03-03 点击率: 913853 |
摘 要: “现行水工程和水资源规划管理,比较少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正是缺少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估工具。此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加强适应性管理,趋利避害,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
“现行水工程和水资源规划管理,比较少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正是缺少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估工具。此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加强适应性管理,趋利避害,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加强适应性管理是唯一选择
“此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课题组总结认为,气候变化的潜在负面影响包括:直接威胁,如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导致基础设施的破坏等;间接威胁,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等;功能表现下降,如降水减少使农业工程项目不能发挥作用等;适应性管理措施不当,如政策的疏忽导致脆弱性增加,如有些不当政策鼓励人口向高风险地区移动等。对此,加强适应性管理,趋利避害,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军对《科学时报》记者这样表示。
由国家发改委气候办与英国国际合作发展署(DFID)联合支持,由夏军与英国Sussex(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Thomas Tanner博士共同负责,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联合承担的“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框架:中国实例研究”项目,历时一年,于日前完成并接受了专家评议。
谈及此项研究启动的原因,英方项目负责人Thomas Tanner博士表示:“中国正经历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给投资效率带来风险,开发气候变化适应性综合评估工具,有助于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适应性管理、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需要总结国际经验。”
Tanner指出,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关键问题是明确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选择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性管理措施,比较各种可能的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通过多准则分析,选择合适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现行的水工程和水资源规划管理,较少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是缺少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估工具。”夏军表示,此次与英方的合作,旨在开发一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框架,识别和管理气候变化对开发投资的影响。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总结提出有价值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工具。
根据不同气候区域面临不同的水资源问题,项目选择了4个典型案例区域,并设定不同的分析目标进行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综合研究。比如,选择淮河流域分析洪水灾害问题;选择海河流域分析农业水资源与政策;选择密云水库分析流域径流变化与城市供水;选择石羊河流域分析流域水资源综合恢复规划。
水利部规计司专家张祥伟介绍,水利部于1998年开始进行海河、淮河、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的防洪规划,最近又开展了七大流域的综合规划。可以看出,当前气候变化对整个国家的防洪形势和水资源状况已经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在我国太湖流域,极端暴雨发生频率和防汛水位都比以前高出许多。从水资源状况来看,水利部进行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是,中国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是中国水资源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河川径流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资源总量减少了12%。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气候变化。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而这一项目成果对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在启动的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中,气候变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气候模型很多,但关键问题是分析气候变化的方法,不在于简单的单个模型。项目最大的成果是提出了一套方法,发展了一个分析评估框架。该框架不只局限于提供单一的模型、方法或者工具,而是系统的分步骤的过程,以此来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采取适应性对策,从而使该框架可以在很多项目和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几项案例研究对于我们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张祥伟表示。
未来方向
对于下一步工作,张祥伟建议:要关注气候变化对流域和防洪的影响,现在很多情况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相辅相成,多大的变化会对防洪和水资源产生影响?这一问题的解答,对政府制定决策很重要,因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水资源状况变化是必然的,需要计算出在多大程度上应采取措施来应对;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和人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这个项目做得较好的一点在于,选择了典型的流域分析政策响应。”国家气象局科技发展司气候变化处处长高云表示。他认为,气候系统模式模拟问题研究中,由于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背景,但对于区域和地方研究,要采用一些更好的措施,需要更为详细和准确的区域系统模式及不确定性更小的情景。
水利部水文局专家刘春蓁建议,气候变化仅仅是我国所面对的众多压力中的一个,我国处于亚洲季风气候区,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异很大。而项目所选择的案例区,无论密云水库、淮河还是海河,人类活动的强度都非常大,要解答具体问题,必须进行区分。从已发生的事实中,根据现有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给出一个评价。另外,现在的适应性对策不是建立在准确、肯定的气候预报基础上,因此难度加大。进一步研究中应考虑如何对付不确定性的变化;未来在采取措施时,要面对如何去适应风险以及如何评估的问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会取得更有意义的和可供管理者使用的研究结果。
夏军把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归结为五方面:第一,中国正在开展一系列流域综合规划,建议针对各个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研究,把本研究的成果纳入到规划决策过程中;第二,水资源问题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优先领域,与交通、能源、工业、农业、旅游、卫生部门和生态系统有着广泛的交叉性关系,建议以此研究为范式,总结经验,进一步拓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研究领域;第三,关注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共同探讨影响的关键阈值问题;第四,中国流域众多,且特点各异,建议加强重点区域和综合性研究,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各流域水资源影响的历史过程,探讨其中的规律,以减少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第五,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无法避免,必须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减少这些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
从2007年来看,两件事情有着重要意义:2007年6月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温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发改委;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这两大事件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在宏观决策中,已正式进入国家议事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是一个好消息,也意味着我们今后的工作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家发改委气候办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李丽艳处长表示,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合作,包括政府、专家,以及工商企业界等。“从气候变化影响这个领域,我们目前关注水资源,今后我们还会扩大到各个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工业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机制,提高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意识。”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表示,这次中英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对策的实例研究成果和报告,将会推动国家多部门和多国家在水资源领域环境变化与影响中的合作与交流,中科院水资源中心将发挥联系和桥梁作用。
该项目被认为通过中国不同气候区域不同水资源问题的实例研究,提出了甄别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管理新的思路、框架与方法论。该项目研究成果现实意义在于,除了为水利部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水资源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为其他部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也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政策和参加国际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