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ERN综合评估 |
湖泊面源污染治理有了新途径 |
关键字:null
时间: 2002-07-24 点击率: 168214 |
摘 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云南湖泊环境治理课题组在云南省和玉溪市环保局大力支持下,运用我国传统的生物氧化塘技术,结合国际先进的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技术,以及该所多年一直在实践和应用的湖滨带植被生态恢复技术,提出一套综合的经营性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对抚仙湖流域的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目前已显示出其治理功效。
经过近一年的运转及研究监测,证明抚仙湖窑泥沟经营性人工湿地在滞留和降解面源污染负荷上有着极显著的功效,不仅建设费用低(相对于活性污泥瀑气处理系统和单一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而且运转费用少,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是控制和治理湖泊面源污染的有效模式之一。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系珠江上游西江水系南盘江流域的源头型湖泊,属我国主要大江大河上游水源的保护范围。抚仙湖面积212 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3米,平均水深87.0米,容水量189.3亿立方米,是云南省玉溪地区宝贵的水资源库,它属我国第二深水湖泊,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但是,随着周边地区工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已经呈现富营养特征,湖泊富营养化趋势日渐加速和明显。据调查,生活污水和农田地表径流占抚仙湖氮、磷污染负荷的99.1%和98.5%,是抚仙湖的主要污染源,而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属于面污染源,治理工作面广量大,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技术。目前在我国湖泊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尚处在技术探索阶段,在经济上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如果不对上述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必将贻误战机,重蹈滇池之覆辙,造成抚仙湖的严重富营养化。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云南湖泊环境治理课题组选择抚仙湖北岸污染相对较严重的河道窑泥沟入湖口处建设抚仙湖窑泥沟经营性人工湿地,面积1.7公顷。通过拦污网及污水沉淀池首先除去所有生活固体垃圾和上游农田耕作废弃物,以及50%左右的泥沙悬浮物,然后在生物氧化塘中通过无土栽培高密度的水芹菜(平均10kg/m2)和水蕹菜(平均8kg/m2),以及菱(平均6.5kg/m2)等经济植物,通过对经济植物的不断收获从而移出氮、磷等污染物,同时发达的水生植物根系为微生物及微型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微生态环境,根系微型生物的大量繁殖,为污染有机物的高效降解、迁移和转化提供了保证。为了进一步更有效的降解和滞留污水中的氮尤其是磷,该人工湿地系统还建设了近1000平方米的水平潜流芦苇人工湿地和香蒲人工湿地,以及4000平方米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栽种的经济植物包括水芹菜、水蕹菜、莲藕和茨菇等)。污水经过多级生物生态功能区的净化降解,出水氮、磷浓度最低可达1.35毫克/升和0.187毫克/升,净化率分别为89%和81%。
|
null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