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ERN综合评估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3期) |
关键字:论文,摘要
时间: 2003-03-19 点击率: 166623 |
摘 要: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3期)
本期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论文摘要的第三部分
如需要全文,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
亚高山针叶林下8种藓类植物持水和保水能力变化
包维楷 王春明 吴宁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610041)
摘 要
青藏高原东部针叶林下8种藓类植物5个生境的自然含水率以及2种室内环境下的持水变化实验表明,供试藓类植物在原始林下的自然含水率最高,5种生境中金发藓自然含水率最低,提灯藓自然含水率最高;各藓类持水能力与保水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持水能力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失水过程和失水速率变化趋势相似,但种间差异明显,与藓类本身对水分的适应能力、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藓类失水过程中的生理生态适应与环境变化的协同进化机制相关;经过失水-饱和-再失水过程的藓类持水力均明显降低,可能与第一次失水过程中植物细胞受到伤害后未能恢复有关。塔藓、山羽藓和金发藓的持水与保水特征暗示,它们可能是森林采伐破坏后迹地地表微环境变化的潜在指示者。
关键词: 藓类植物 持水能力 保水能力 青藏高原东部
-------------------------------------
卫星遥感在森林演替监测上的应用
刘琪景
(中国科学院 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 343725)
摘 要
本文以北方针叶林为例探讨了利用卫星影像进行森林演替监测研究的方法。所利用的卫星数据为Landsat TM。通过二个时期的影像差值计算,分析植被演替在光谱特性上的反映,定量阐述了植被演替变化的程度及过程。在顶极植被中,植被的动态稳定是通过群落斑块或林窗为单位的演替循环体维持的。群落内斑块的进展与逆向演替同时并存,表现出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稳定特点。本研究证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可以对群落总体的动态过程进行监测,但是微小林窗很难和噪声区分开来。
关键词:北方森林 顶极 森林演替 卫星影像 遥感
-------------------------------------
土壤水分胁迫对树木N2O排放速率的影响
王 淼 韩士杰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6)
摘 要
采用封闭罩-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种优势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水曲柳(Fractions 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椴树(Tilia amurensis)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叶片N2O排放,并同步测定5种树木叶片光合、呼吸作用和气孔导度。结果表明:红松、水曲柳、胡逃楸、椴树和蒙古栎平均N2O排放速率为42.22、15.46、33.02、16.48和32.33 ngN2O.g-1.h-1;土壤水分胁迫对树木N2O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中等水分和较低水分下树木N2O的排放速率分别比高水分下树木N2O排放速率降低27.70%和73.26%。干旱胁迫可改变森林生态系统N2O汇源平衡.
关键词: 树木 N2O排放速率 土壤水分胁迫
-------------------------------------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与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
周才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
摘 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氮循环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净初级生产力(NPP)、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枯落物氮、植被年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之间均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相关性最显著的是净初级生产力与氮矿化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R2=0.74,n=36),其次是净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年氮积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R2=0.60,n=36)。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 氮矿化速率 氮积累量
-------------------------------------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初步研
唐建维 张建候 宋启示 冯志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 666303)
摘 要
采用径级标准木和维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四块不同年龄林分的净初级生产量,结果表明:林分净初级生产量随林龄而增长,5年生林分为1650.5g.m-2.a-1,其分配为:净生长量占65.6%,凋落物量占30.9%,叶被采食量3.5%;10年生林分为2002.7g.m-2.a-1 ,净生长量占62.5%,凋落物量占34.8%,叶被采食量2.6%;14年生林分为2971.35g.m-2.a-1 ,净生长量占68.4%,凋落物量占27.7%,叶被采食量3.9%;22年生林分为3764.1g.m-2.a-1,净生长量占65.1%,凋落物量占32.1%,叶被采食量2.8%。
林分净初级生产量的器官分配以叶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1/3以上;茎次之,占1/4以上;其器官分配的比例大小顺序为:叶>茎>枝>根>花果。林分净初级生产量的层次分配以乔木层所占的比例最大,占3/4以上,其次为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所占的比例相当少。林分的叶面积指数随林龄而增大,并分别建立了各林分主要优势种及乔木层样木器官生长量的优化回归模型。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量 热带次生林 西双版纳
-------------------------------------
热带森林林窗辐射特征初步研究
张一平 窦军霞 刘玉洪 马友鑫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650223)
摘 要
本文利用不同季节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分析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存在“突跃现象”,中午前后各辐射量值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林窗内不同波长太阳辐射日总量值均大于林内,而小于旷地;而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比较而言,在干热季、雨季和雨季后期,林窗中央的各辐射要素总量值高于北侧林冠下,但雾凉季时受浓雾和太阳高度以及方位的影响,各辐射要素总量值较北侧林冠下低;林窗中央的总辐射日总量在雨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最高,雨季后期和干热季其次,雾凉季时最小;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红外辐射及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随所在的林窗和季节的改变而不同,充分显示了林窗辐射环境的异质性;与旷地和林内相比,林窗内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介于旷地和林内之间,高于旷地却低于林内;而可见光占总辐射的比值情况正好相反。另外,林窗可见光分配率的季节变化都大于红外辐射;热带森林林窗有增加红外辐射,减少可见光的特征。
关键词:林窗 太阳辐射 热带季节雨林
-------------------------------------
南亚热带鹤山荷木(Schima superba)与湿地松(Pinus elliotii)
人工林的蒸散量
申卫军 任海 林永标 李明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
摘 要
森林蒸散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比较不同人工林的蒸散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它们在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恢复效能。本文利用鹤山站2000年的气象辐射自动观测系统与人工观测资料,对荷木林与湿地松人工林的蒸散量进行了估算。用能量平衡―波文比法估算出荷木林与湿地松林的年蒸散量分别为869.9mm 和695.1mm,分别占年降水量的45.9%和36.4%。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所得的两种森林的蒸散量分别为673.1mm和542.8mm,分别占年降水量的35.5%和28.6%。经与本地带其他森林蒸散量比较,认为能量平衡―波文比法对2种林分蒸散量的估算值较准确。
关键词:人工林 蒸散量 植被恢复
-------------------------------------
南亚热带鹤山3种人工林小气候效应的对比研究
林永标 申卫军 任海 李明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
摘 要
先锋生态系统的小气候效应是评价它们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恢复效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对14龄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荷木(Schima superba)、湿地松(Pinus elliotii)人工林小气候效应的对比研究表明,荷木林的降温保湿效应最好。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和土壤温度(地表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度)均为3种林分中最低。气温低0.1~0.5℃,地表土壤温度低0.3~2.5℃。荷木林平均相对湿度为3种林分中最高,比另外两种林分高1.2%。荷木林和湿地松林温、湿度垂直方向上也存在梯度分异。湿季平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最冷月1月时,林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无论是干季还是湿季,湿度都随林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结合林分调查、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资料,初步认为,南亚热带森林植被人工恢复实践中,应以荷木等本地树种为主。
关键词:人工林 小气候效应
-------------------------------------
岷江上游典型油松人工林重建的生态环境效应
包维楷 乔永康 陈庆恒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610041 )
摘 要
大面积存在的退化灌丛地生态功能能否恢复是四川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油松林是川西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地区河谷与中山段灌丛地上恢复重建的代表性人工林类型之一,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选择岷江上游典型的油松林(密度180株/亩,郁闭度90%,林木平均高度6m,平均胸径12cm,林龄14a),通过近2年的定位监测,研究了油松林恢复重建的生态环境效应。1)与重建前的退化灌丛地比较,重建12a后的油松林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土壤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重力水库容、土壤水向下渗透性速度、土壤通气度等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持水能力提高了16%;2)油松幼林对降雨的拦截和再分配作用十分明显。雨量等级低,拦截作用越大,尤其是当降雨量小,历时较长时,截留率越高,对降水的涵养比率越高。根据茂县生态站多年的气象观测的降雨规律和特点分析,油松幼林生态系统能全部就地涵养全年降雨频率70~75%的小于10mm等级的雨量而不致产生明显的地表径流;对于占全年降雨频率25~30%的10~50mm等级的降雨量,有至少30%~50%能被油松林生态系统就地涵养;3)重建的油松幼林平均侵蚀模数只有36 t.km-2.a-1,灌丛地表为713 t.km-2.a-1,分别比裸地减少99.55%和91.09%,而同期灌丛地表平均径流模数有38.90万 m3.km-2.a-1,油松幼林只有 7.23万 m3.km-2.a-1,分别比裸地减少79.47% 和 99.96%,油松重建基本控制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4)油松林重建明显降低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夏季降低的效果明显强于秋季。油松林内与林缘灌草丛5cm层土温较裸地分别平均降低了4.4℃和3.8℃;5)油松林内湿度较林缘空旷地增加了4~9个百分点(5-10月),平均高6个百分点;而林内空气温度较空旷地平均低0.35℃(5~10月)。近2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重建明显改善了原来灌丛植被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不仅显著提高了植被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也明显改变了局部环境的温湿度,表明岷江上游地区油松林重建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明显的,证明森林恢复重建是退化生态环境治理可靠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森林重建 油松林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功能恢复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