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ERN综合评估 |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 |
关键字:null
时间: 2003-05-10 点击率: 74169 |
摘 要: 南水北调工程深受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勘测、规划、设计及反复论证工作,在经过近百种方案比选后,提出了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引水的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同时,还对其他调水设想和解决北京市用水的一些应急调水方案进行了研究。
社会各界人士出于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关心,纷纷献计献策,不断提出一些替代或补充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的调水方案设想。
|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综述简介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 水利部天津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水北调工程深受各级领导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勘测、规划、设计及反复论证工作,在经过近百种方案比选后,提出了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引水的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同时,还对其他调水设想和解决北京市用水的一些应急调水方案进行了研究。
社会各界人士出于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关心,纷纷献计献策,不断提出一些替代或补充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的调水方案设想。
一、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研究历程
南水北调工程从1952年开始研究至今已半个世纪,规划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编写了《黄河源及通天河引水入黄查勘报告》。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在听取了黄委主任王化云关于从长江引水接济黄河的设想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提出了南水北调战略构想。
1953年2月毛主席在视察长江时又谈到了南水北调问题,与当时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1989年6月改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主任林一山探讨了可能的调水线路。
1957~1958年长办完成了《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和《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从长江上、中、下游多点引水,接济黄、淮、海的总体布局。
1958年9月黄委编写了《金沙江引水线路查勘报告》,初步认为从金沙江引水入黄河可以满足三门峡以上地区缺水要求。
1955~1958年中央先后在四次全国性会议上提到南水北调。1955年3月,邓子恢副总理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黄河本身水量不足,需要考虑从汉江或其他邻近河流引水补充黄河水量。在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上,毛主席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1958年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西北六省(自治区)治沙会议上,提出从金沙江调水的设想;同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加速制订”。
1962年以后,由于黄淮海平原大面积引黄灌溉和平原蓄水,造成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南水北调的规划与研究工作被搁置。
(二)以东线为重点的规划阶段(1972~1979年)
1972年华北地区大旱。1973年7月国务院召开北方17省、直辖市抗旱会议后,水电部组成南水北调规划组,研究从长江向华北平原调水的近期调水方案,于1974年7月、1976年3月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近期规划任务书》和《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选择了以东线作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并以京杭运河为输水干线送水到天津作为东线近期工程的实施方案。
1978年10月,水电部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1979年水、电分部后,水利部又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均简称南办),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研究。
(三)东、中、西线规划研究阶段(1980~1994年)
1980年和1981年海河流域发生了连续两年的严重干旱,国务院决定:官厅、密云水库不再供水给天津和河北,临时引黄接济天津,加快建设引滦工程。国家计划“六五”期间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1.东线
1983年2月,水电部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报告》报国家计委并国务院。建议东线工程先通后畅、分步实施,第一期工程暂不过黄河,先把江水相机送入东平湖。
同月,国务院第11次会议决定,批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方案,并下发了《关于抓紧进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
1985年4月水电部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
1988年5月,国家计委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审查情况的报告》报国务院,认为工程方案没有总体规划,建议水电部抓紧编制东线工程的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补充送水到天津的修改方案,再行审批。李鹏总理批示:同意国家计委的意见,南水北调必须以解决京津华北用水为主要目标。
按此精神,水利部南办于1990年5月和11月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设计任务书》。1991~1992年组织开展了东线第一期工程总体设计,于1992年12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
在这个阶段,江苏省结合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初步建成江水北调工程体系;1986年4月~1988年1月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简称天津院)完成了东线穿黄勘探试验洞的开挖任务,查明了工程地质条件,落实了穿黄隧洞的施工方法,基本解决了东线过黄河的关键技术问题。
2.中线
1980年4~5月,水利部组织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辖市)对中线进行了全线查勘。
长办于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88年9月报送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补充报告》和《中线规划简要报告》。
1990年8~9月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对中线工程进行考察,与湖北省、河南省就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调水方案取得共识。
1991年长委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1年9月修订)》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2年3月,国家计委组织召开了南水北调研讨会,邹家华副总理到会作了重要讲话,提出由中线工程解决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缺水问题,要求加强和加快中线工程的前期工作。
1992年底,长委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4年以后,长委陆续开展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和总干渠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
3.西线
1978年、1980年和1985年黄委三次组织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线路的查勘,并提出查勘报告。
1987年黄委根据国家计委的要求,开展西线工程超前期工作。黄委于1989年、1992年和1996年分别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雅砻江调水工程规划研究报告》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1996年起西线进入工程规划阶段。
(四)论证阶段(1995~1998年)
1995年6月,国务院第71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南水北调问题,指出:南水北调是一项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一定要慎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遵照会议纪要精神,水利部成立了南水北调论证委员会。1996年3月底,论证委员会提交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报告》(以下简称《论证报告》),建议“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序为:中线、东线、西线”。
经国务院批准,1996年3月成立了由邹家华副总理任主任的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对《论证报告》进行审查。1998年初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以下简称《审查报告》)并上报国务院。《审查报告》同意《论证报告》提出的主要结论意见,按照中、东、西线的顺序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但部分专家仍对一些问题存有疑虑和不同意见。
(五)总体规划阶段(1999~2002年)
1998年江泽民、朱?F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水资源问题作了重要批示。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的方案,乃国家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比选、周密计划。”
水利部于1999年5月撤销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成立“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简称调水局)。
1999~2001年北方地区再次发生连续的严重干旱,京、津地区和胶东地区严重缺水,天津市被迫实施第六次引黄应急。社会各界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达成共识,迫切希望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水利部于2000年7月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意见》。
2000年9月6日,温家宝副总理听取了南水北调工程工作汇报并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2000年9月27日,朱?F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朱总理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朱总理还强调,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关键在于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为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要“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朱?F基总理“三先三后”的指示精神,国家计委、水利部于2000年12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布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
按照新的要求,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提出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淮委和海委提出了东线工程修订规划,长委提出了中线工程修订规划,黄委完成了西线工程规划。
二、东线工程方案
(一)过黄河到天津方案
《1976年规划报告》推荐的东线调水方案送水过黄河至天津,供水范围包括苏北、安徽的洪泽湖周边地区、南四湖的鲁西南和鲁北地区,并向河北的黑龙港、运东地区和天津市供水。供水目标以农业为主,向城市补充供水,结合航运。多年平均抽江水量190亿m3,抽江流量1000m3/s,过黄河600m3/s,到天津100m3/s。
黄河以南输水干线主要利用京杭运河及与其平行的输水河道,沿线设15级提水泵站,并利用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进行调蓄;出东平湖后在山东解山与位山间以隧洞方式穿越黄河,黄河以北新辟位临运河,平交入卫运河、南运河、马厂减河,到天津入北大港水库。从临清向西新开黑龙港引江渠,向邢台、衡水、沧州等地区供水。
该方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基本方案,以后提出的各种调水方案多是该方案的补充、完善或分期、分步实施。
(二)过黄河到天津、北京方案
《1990年修订规划》提出的东线调水方案在《1976年规划报告》方案的基础上,以京津地区城市用水为主要供水目标,减少农业用水,增加向北京、胶东补水。近期工程规模为抽江1000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为191.5亿m3;过黄河400m3/s,水量为80.1亿m3;到天津180m3/s。
1992年12月水利部南办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以城市生活、工业和航运用水为主,结合改善农业灌溉面积。第一期工程以2000年为设计水平年,确定抽江规模为600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为91.4亿m3),过黄河200m3/s,到天津100m3/s,进北京17m3/s。
(三)过黄河到天津、胶东方案
《1996年论证报告》提出分三步实施《1990年修订规划》中的近期工程方案,并把向胶东地区主要城市供水的任务列入东线工程。明确近期供水目标为解决天津、胶东和沿线其他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适当兼顾沿线农业和其他用水。工程规模:第一步,抽江500m3/s(水量59.9亿m3),进东平湖100m3/s,供胶东50m3/s;第二步,抽江700m3/s(水量109.5亿m3),过黄河250m3/s,到天津150m3/s,供胶东50m3/s;第三步,抽江1000m3/s(水量180亿m3),过黄河400m3/s,到天津250m3/s,供胶东80~95m3/s。
《2001年修订规划》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突出了水污染防治,并进一步完善了分期实施方案,规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只供水到山东省,抽江规模500m3/s(水量89亿m3),过黄河流量50m3/s,供胶东50m3/s。第二期工程在东平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条件下实施,抽江流量达到600m3/s(水量105.9亿m3),向天津供水5亿m3,向胶东地区供水水量及流量同第一期。一、二期工程计划于2010年前建成。第三期工程抽江流量达到800m3/s(水量148.2亿m3),过黄河200m3/s,向天津供水10亿m3,向胶东地区供水21.3亿m3(流量90m3/s)。
(四)进东平湖、不过黄河方案
本着分期实施、先通后畅的原则,结合治淮和航运要求,《1983年可研报告》提出了先把长江水相机送入东平湖的东线第一期工程方案。工程规模:抽江500m3/s(水量为50亿m3),进东平湖50m3/s。1984年完成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将抽江规模调整至600m3/s(水量64.7亿m3)。
(五)曾研究过的其他工程方案
1.过黄河起步方案
为早日启动东线调水工程,淮委于1989年9月提出了《南水北调过黄河起步方案》。该方案抽江400m3/s,过黄河50m3/s,向天津、沧州等城市供水2.0亿~4.5亿m3。1996年论证期间又对该方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多年平均抽江水量为45亿m3,可调出东平湖的水量为6亿m3。
2.抽江过黄河到天津、向白洋淀分水方案
为达到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北调江水互济的目的,2000年3月天津院研究了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临清向白洋淀分水的方案。输水线路自穿卫枢纽出口至白洋淀,全长259km。该方案在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今后在构筑北方水网时,可以将东线与白洋淀连接。
3.胶东供水滨海线
淮委在《1996年论证报告》中补充了南水北调胶东供水滨海线。供水范围为胶东潍坊以东地区及输水干线沿线地区的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连云港等6座城市,以解决苏北里下河地区和南通到连云港一线滨海地区用水和航运问题。线路全长637km,需设9级泵站,引江规模为90~225m3/s。
4.运西专线
从长江―洪泽湖走运西线,在长江六圩引水,经京杭运河设施桥站抽水入邵伯湖,在邵伯湖与高邮湖之间的杨庄漫水闸西侧建杨庄抽水站抽水入高邮湖,经淮河入江水道在金湖抽水入淮河入江水道上段(三河)于蒋坝抽水入洪泽湖。从洪泽湖―南四湖经徐洪河和另辟新渠直送下级湖。
5.引江济淮工程
从已建成的凤凰颈和裕溪口排灌站抽引长江水,经西河、裕溪河、兆河入巢湖,沿派河经肥西县城至合九铁路附近的王小郢,提水经隧洞穿越江淮分水岭,入瓦埠湖经东淝闸进入淮河,线路全长292km,其中利用现有河道(湖泊)221km。
引江济淮工程以解决安徽省淮河流域淮南、蚌埠、阜阳等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补充蚌埠闸以上农业灌溉用水,缓解沿淮、淮北地区缺水形势和改善生态环境为规划目标。工程规模:近期引江入巢200m3/s,引巢入淮100m3/s,多年平均引江济淮水量约5亿m3;远期引江入巢300m3/s,引巢入淮200m3/s,多年平均引江济淮水量约10.4亿m3。
三、中线工程方案
有关单位或专家研究和提出过的中线工程方案和设想有五十余种,对水源地、调水规模、输水线路和输水方式等进行了不同的组合。这里仅介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方案。
(一)引汉调水方案
1.丹江口水库不加坝、全线明渠输水方案
该方案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维持现状157m,极限死水位降至130m,采用自流方式输水。
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方案研究的供水范围涉及北京、河北、河南和湖北,年调水量96亿m3,总干渠渠首规模500m3/s,进北京40m3/s。
1996年的《中线论证报告》,供水范围增加了天津市,总干渠渠首规模630m3/s,年调水量106亿m3。
2001年修订规划的供水目标是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水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研究了总干渠渠首设计流量350m3/s、加大流量420m3/s的方案,该方案在渠首设一级泵站或二级泵站的前提下,年调水量分别为81亿m3和88亿m3。北京、天津段设计流量60m3/s,加大流量70m3/s,年供水量10亿m3。
2.丹江口水库加坝、全线明渠输水方案
该方案是199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6年《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论证报告》的推荐方案,2001年中线工程修订规划时又进行了研究。该方案的特点是丹江口水库大坝一次加高至176.6m,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70m,全线明渠自流输水。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渠首规模和汉江中下游工程项目不同。
1991年中线工程规划推荐:总干渠渠首规模630m3/s,不考虑通航,增加了向天津供水线路。穿黄位置在牛口峪,推荐渡槽方案,不否定隧洞方案。调水量150亿m3,过黄河90亿~100亿m3。汉江中下游建设兴隆枢纽和局部闸站改造工程。
1996年论证报告推荐:供水目标为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供水范围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和湖北。穿黄工程推荐孤柏嘴隧洞方案。渠首设计流量630m3/s(加大800m3/s),年调水量121亿~150亿m3;过黄河设计流量500m3/s,北京、天津段设计流量60m3/s(加大70m3/s),水量各12亿m3。汉江中下游建设碾盘山枢纽和局部闸站改造,并增加了引江济汉工程。
2001年修订规划研究的方案:供水目标为沿线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水范围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在孤柏嘴以隧洞或渡槽型式穿越黄河,扩建瀑河调蓄水库。总干渠分期建设,第一期渠首设计流量350m3/s(加大420m3/s),年调水量95亿m3;过黄河设计流量265m3/s,北京、天津段设计流量分别为60m3/s和50m3/s,水量10亿m3和8亿m3。汉江中下游建设引江济汉工程和兴隆枢纽、改扩建部分闸站、整治局部航道工程。第二期工程调水量达130亿m3。
3.丹江口水库加坝、明渠结合局部管涵输水方案
该方案为2001年修订规划推荐方案。第一期工程为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0m加高,汉江中下游建设四项治理工程,陶岔至北拒马河采用明渠,长1192km,渠首设计流量350m3/s,加大流量420m3/s,年调水量95亿m3。北京和天津段的终点分别由玉渊潭、西河闸延伸到团城湖、外环河,线路长度分别为75km和154km,部分采用管涵输水,设计流量分别为60m3/s和50m3/s,水量分别为10亿m3和8亿m3。第二期工程调水量扩大到130亿m3。
4.全线管涵输水方案
该方案管线布置基本不受地形条件的制约,采用有压方式输水,从陶岔渠首至北京团城湖线路全长1060km。渠首规模分别研究了150m3/s、250m3/s和300m3/s,年调水量分别为40亿m3、60亿m3和82亿m3。
5.黄河以北高、低线输水方案
该方案黄河以南与明渠方案同,黄河以北分高、低线输水。高线专门给沿线城市和工业供水,终点为北京,供水保证率高;低线将剩余的水量沿规划的引黄入淀线路输水至白洋淀,补充生态和农业用水。重点研究了陶岔渠首规模630m3/s的高、低线方案。过黄河后高、低线设计流量分别为265m3/s、175m3/s。
6.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61m加高方案
1996年,长委研究了将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61m的方案,相应的汛限水位为154~157m。最近又有专家提出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61m加高,陶岔渠首建一级泵站,汉江中下游实施兴隆枢纽、部分闸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3项治理工程,同时建设汉江支流堵河上的潘口和长江支流大宁河上的剪刀峡水库,并在剪刀峡水库和大宁河三峡库区建设两级泵站,与已建的黄龙滩水电站、丹江口水库联合调度向北方供水。并建议将调水与加坝移民分离,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移民安置工程作为防洪项目单独立项建设。
(二)引江调水方案
1.龙潭溪引江(绕岗高线)方案
1994年,长委研究了从长江干流引水的高、中、低线三个代表性方案,低线为江汉运河(即引江济汉)方案。高线自三峡库区自流引水,跨汉江入引汉总干渠。中线也自三峡库区自流引水,在丹江口坝下入汉江王甫洲水库,下泄补充汉江中下游用水,北调水量仍取自丹江口水库。高、中线引江规模均为500m3/s。
2001年修订规划又研究了改自流引江为提水方式,丹江口水库大坝不加高、按现状运行方式调度,直接引长江水北调,引江流量为360m3/s。输水干渠自三峡坝址上游龙潭溪至引汉总干渠,线路全长326km。设渠首泵站一座,当三峡库区水位低于145m时抽水。
2.香溪河长隧洞换水方案
1989年长委研究了香溪河长隧洞全线自流方案。隧洞进口设在香溪河左岸、兴山县城下游的李家湾,穿越江汉分水岭后跨汉江进入唐白河平原,至方城垭口接中线总干渠。线路长143km,其中隧洞长135km。
2001年修订规划在原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香溪河长隧洞换水方案。从香溪河引水入汉江新集枢纽,设计引水位采用三峡汛限水位145m,引江流量520m3/s。减少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以增加丹江口水库的北调水量。该方案丹江口水库不加坝,可调水量82.49亿m3。
3.香溪河扬水设想
该设想在香溪河兴山县城附近建泵站抽水经南河入丹江口水库,设计引江流量为300m3/s,向丹江口水库补水100亿m3。扬程分75m和220m两种,线路全长分别为153km和135km,其中隧洞长度分别为123km和64km。
4.大宁河抽江设想
2001年有专家提出从大宁河大昌镇设泵站抽水,穿越大巴山,入官渡河,沿河而下入堵河至丹江口水库,再北调的设想。
该设想提出的最早目的是不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后又作为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至正常蓄水位161m方案的抽江补源方案。
长委对此设想进行了研究,设计抽江流量为360m3/s。研究比较了三条引水线路方案,以中线中扬程方案为代表,进行了重点分析。该方案引水线路从白沙坡至官家河,接潘口梯级水库,正常蓄水位355m,输水隧洞长82km,抽水扬程245m。
四、西线工程方案
(一)初期阶段研究(1952~1961年)的主要方案
本阶段研究的主要代表性方案有:金沙江玉树―积石山、金沙江石鼓―渭河和怒江沙布―定西方案。方案的特点是调水量大,多数方案几乎全部截引调水河流的径流,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大;输水均采用明渠自流,工程线路长,工程量巨大,技术难度高。
(二)中期阶段研究(1978~1985年)的主要方案
该阶段主要研究自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上游调水至黄河上游,有多条河流联合引水和单独引水等多种方案,代表性方案有:雅砻江热巴―贾曲联合调水、通天河联叶―贾曲联合调水、通天河歇马―约古宗列曲、雅砻江宜牛―热曲、大渡河年弄―沙柯河等方案。
这些方案主要特点是:引水线路海拔高,一般在3800m以上,最高达4220m,施工难度相对较大;调水量比初期研究阶段减少,三条河调水量200亿m3,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三)超前期阶段研究(1987~1996年)的主要方案
该阶段通过对百余个方案和引水线路比选,提出了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调水的8个代表性方案,即通天河引水的歇马―扎陵湖、联叶―建设、同加―雅砻江―黄河和雅砻江引水的温波―黄河、长须―恰给弄自流引水方案,及通天河引水的治家―多曲、雅砻江引水的长须―达日河和大渡河引水的斜尔尕―贾曲抽水方案。各方案调蓄水库的坝高在152~348m之间,以隧洞输水为主,三条河年总调水量195亿m3。
(四)规划阶段研究(1996年以后)的主要方案
本阶段对西线工程的布局、可调水量、供水范围和工程方案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的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各调水方案的调蓄水库坝高在63~292m之间,坝型均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输水工程由明渠为主改为以隧洞为主,隧洞长48~490km,引水线路海拔高程下降到3500m。工程技术难度降低,施工及运行条件改善,现实可行性加大。代表性方案主要有:从大渡河调水的上―贾自流、达―贾联合自流、斜―贾抽水方案;从雅砻江调水的长―恰自流、仁―岗自流、仁―章自流、阿―贾自流、长―达抽水方案;从通天河调水的同―雅―岗自流、同―雅―章自流、侧―雅―贾自流、治―多抽水方案。
经方案比选,2001年黄委完成的西线工程规划推荐方案为:从大渡河调水的达―贾联合自流线路、雅砻江调水的阿―贾自流线路和从通天河调水的侧―雅―贾自流线路组合的总体布局,共调水170亿m3。该方案具有自流、集中、下移的特点,施工难度较小,运行管理相对方便,并能较好地与后续水源衔接。
规划推荐达―贾联合自流线路为第一期工程,调水量40亿m3;雅砻江阿―贾自流方案为第二期工程,调水量50亿m3;通天河侧―雅―贾自流线路为第三期工程,调水量80亿m3。
五、大西线调水及小江抽水设想
(一)黄委西线后续水源设想
黄委在西线规划中初步研究了从澜沧江、怒江等河流引水的后续水源工程。分高、低线两个方案,高线调水170亿m3,低线调水200亿m3,推荐低线方案。全线自流引水,建坝4座,最大坝高335m,引水线路长281km,末端入通天河。
(二)长委西部调水工程设想
设想在怒江上建水库,与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的一系列水库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系水库群,采取自流加抽水的方式,总调水量约800亿m3。引水入黄河后,再从大柳树水利枢纽,开挖南、北两大干渠向西北引水。或在大柳树枢纽兴建前,利用大柳树处天然河道1200m高程等高线向北穿越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及巴丹吉林沙漠,向天山以北送水;向南沿1400m高程等高线在祁连山和新疆南部的阿尔金山脚下开挖运河引水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吐鲁番盆地。大柳树以上的总干渠长1410km(其中隧洞216km),供水区南、北干渠分别长2500km和3000km。
(三)藏水北调设想
有专家设想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处裁弯取直,在黄河阿尼玛卿山大弯道处裁弯取直,建设两座超大型水电站,然后利用此电能抽水。总调水量435亿m3,解决大西北地区工农业、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
线路终点有二个,一是在西宁附近入黄河;另一个进塔里木盆地。线路总长1235km,抽水总扬程1800m。
(四)青海99课题组设想
设想借鉴三峡工程依托葛洲坝工程为母体的经验,以黄河上游已建成的龙羊峡、李家峡等水电站为基础,同步建设公伯峡、拉西瓦等水电站。将调水工程和水电梯级同步推进,以互动方式滚动发展。调水总规模达到1100亿m3。
引水线路自雅鲁藏布江开始,连接怒江、澜沧江、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到黄河支流贾曲。从怒江引水到黄河线路总长800多km,全为隧洞。
(五)朔天运河调水设想
朔天运河的设想者最初设想是从山西朔州的黄河万家寨引水到天津出海,运输煤炭。后变为从雅鲁藏布江“朔玛滩”引水串联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到黄河支流贾曲入黄河的朔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设想,年调水量2006亿m3。供水到青海、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改造沙漠、通航、发电、旅游、黄河冲沙入海等。
(六)小江抽水设想
有专家设想从长江三峡库区的支流小江上提水过大巴山、秦岭到渭河,然后自流入黄河,多年平均引水量150亿m3,引水流量为600m3/s,扬程400m。为了减少引水对三峡、葛洲坝发电及航运的影响,引水时段尽量安排在汛期;枯水期尽量少引或不引。设想替代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部分西线的供水范围。
六、北京市应急补水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京、津两大城市主要供水水源的密云、潘家口等水库,由于连年来水不丰,经常在死水位上下运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以前如何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提出许多解决的对策和应急措施。
(一)引拒济京工程
从拒马河引水供北京,设计引水流量10m3/s,不建张坊水库,多年平均引水量1亿m3;建张坊水库,多年平均引水量1.7亿m3,有自流引水和低压埋管扬水两种方案,线路全长约40~42km。河北省考虑本省水资源已经十分短缺,不同意再从缺水的河北省调水及修建张坊水库。
(二)引黄入淀工程
原规划引黄入淀工程作为兴建引拒济京工程对河北省的补偿工程,引水口在黄河白坡,终点为白洋淀。1999年又研究了引水口与规划的黄河西霞院水利枢纽的灌溉引水闸相结合的方案,总引水量20亿m3,引水规模200m3/s。输水总干渠线路全长735km。
(三)西霞院引黄济京工程
从西霞院坝下引水至黄河北岸北平皋,接中线工程黄河以北总干渠,直接给北京供水。规划总引水量45亿m3,分配北京市8.6亿m3,天津市8.6亿m3,河北省18.5亿m3,河南省9.5亿m3。引水规模为200m3/s,引水时间需8.5个月。从西霞院渠首至北京线路总长844km,天津干渠与中线工程规划相同。从黄河引水45亿m3的前提是: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汉江水送入黄河50亿m3,或直接向黄河南岸引黄灌区供水,替换出25亿m3(加上原来分配给河北、天津的20亿m3黄河水量,共45亿m3)。
(四)万家寨引黄济京工程
曾研究过利用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向北京补水方案和万家寨引黄济京专线方案。利用万家寨引黄工程方案,从山西省的引黄指标中调剂2亿m3或3亿m3水量;专线引黄方案引水口设计流量56m3/s,引水量为13.7亿m3。通过桑干河、永定河向北京市供水。线路长约500km,其中利用天然河道400km。
(五)白洋淀向北京补水工程
提出白洋淀向北京补水方案的背景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先于中线工程开工建设。线路包括两段:从卫运河和平闸经卫千渠、千顷洼、滏阳新河到白洋淀段和白洋淀到北京玉渊潭段,共长369km。白洋淀到玉渊潭段长98km,输水方式可以采用明渠或埋管,规划引水量3亿m3,设4级泵站扬水,总扬程179m。
(六)引滦济潮工程
引滦济潮工程包括兴建滦河大坝沟门水库及向潮河密云水库输水线路两部分,采用枯水年份限制北京市引水,特枯年份先保证天津、唐山市区用水的引水方案,多年平均向北京市引水2.1亿m3。
大坝沟门水库总库容4亿m3,线路长160km。
引滦济潮后,为了不影响河北省滦河下游灌区的用水,需兴建津唐运河补偿工程,将南水北调东线供北方的3.5亿m3水量通过津唐运河送到滦河下游灌区。河北省、天津市都不同意兴建该工程。
(七)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引滦济京工程
规划年引水4亿m3,引水流量15.5m3/s。输水线路采用双向输水隧洞方案,洞长108km。从潘家口到密云水库为自流输水,反之则采用增压输水。该方案可以实现密云、潘家口、大黑汀三库联合调节,但河北省、天津市对该工程都持否定态度。
(八)南水北调东线向北京补水工程
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至唐官屯或天津为前提,研究过西河闸埋管、北运河输水和龙河输水向北京补水工程等方案,年补水量3亿m3。
西河闸埋管方案线路:在西河闸上沿西北方向埋管扬水,经立垡入永定河引水渠至玉渊潭,全长176km,设计扬程180m。
北运河输水方案线路:沿南运河、子牙河、永清渠入永定河中泓故道至屈家店闸上进入北运河,再由北运河逐级扬水到榆林庄闸下,然后埋管到北京市南护城河再扬水至玉渊潭,线路全长233km,设计总扬程142m。
龙河输水方案线路:沿南运河、永清渠尾建泵站扬水入增产河、永定河主河槽至龙河干流,再新开渠道与天堂河连接至埝坛,然后利用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穿过北京市区入玉渊潭,输水线路总长199km,总扬程108m。
七、结语
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设想,至今已进行了50年的前期工作,有关单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证,完成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等工作,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形成了从长江上、中、下游干支流调水的南水北调西线、中线、东线工程的总体格局。
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研究历史的回顾和工程方案的综述,主要有如下认识:
(一)50年的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的总体布局是合理的
三条调水线路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和水资源情况各异,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和目标以及存在的必要性。三条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为补充,尤其可通过黄河进行水量的优化配置,但不能相互替代。
(二)南水北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很多,且非常复杂
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有技术上的,还有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因此在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时,必须充分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复杂性,做好调查研究和勘测、设计工作,积累丰富、翔实的基础资料,广泛征求受水区和水源区地方政府的意见,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多学科、多部门联合研究,调水工程方案才有可能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
(三)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研究是一个长期论证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由于受技术、经济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及政策的约束,许多方案都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特点。随着技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历经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研究已日趋成熟,更加符合实际。
总体规划阶段推荐的方案,是从现实需要和可能出发,根据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经充分研究论证并吸纳各方意见后确定的,方案可操作性强。
(四)有些方案中的问题可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一些技术难度大、工程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的方案或设想,可视技术、经济能力情况,并在具备一定基础资料的条件下,适时加以研究。
另外,一些布局明显不合理或不可行或有替代方案的方案或设想,不应再继续耗费人力、物力去研究,以利集中精力做好近期可行方案的实施工作和后续工程的规划工作。
《中国水利》2003-3B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