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ERN综合评估 |
“内陆干旱封闭生态系统中盐渍化防治研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
关键字:干旱生态系统
时间: 2004-03-30 点击率: 1123934 |
摘 要: 由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贾恢先领衔的科技部西部专项“内陆干旱封闭生态系统中盐渍化防治研究”,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日前取得多项研究进展。
|
由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贾恢先领衔的科技部西部专项“内陆干旱封闭生态系统中盐渍化防治研究”,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日前取得多项研究进展。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目前除南极以外,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盐渍土的分布,面积约为9.6亿公顷,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我国盐渍土地有9913万公顷,绝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地区。由于这一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燥、河流多属内陆河系,形成了一个内陆干旱封闭的盐渍系统。在这一特殊的盐渍系统中,不仅土地的盐渍普遍,而且积盐程度强烈、盐分组成复杂,单纯用水的办法无法把盐排走,只能使下游盐渍加剧,甚至盐漠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粮食、土地和生态环境矛盾的加剧,对盐渍土地的开发及防止次生盐渍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研究人员通过引种盐地先锋植物,在应用生物排盐方面筛选出了一批如柽柳、花花柴等盐地高效植物,这些植物对硫酸盐、氯化物等盐类都有较强的忍耐力,植物体还具有泌盐腺、泌盐孔的结构,每年可从每亩土壤中带走100~150公斤的粗盐。
科研人员还实验通过增加绿色覆盖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盐分在土壤表面的聚积。大量研究表明,内陆土壤盐渍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强大的蒸发作用下,土壤盐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聚于地表。采用增加地表植物覆盖,可以大大减少地面蒸发,减少盐分表聚。如用红豆草、毛苕子覆盖,盖度达90%时,耕作层土壤全盐降低70%,盐分由原来的0.83%降到0.15%。而在种植豆科耐盐植物后,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5%,土壤容重降低,团粒结构改善,进而可以种植其它作物。
通过基因工程,改善和提高作物抗逆性是培育耐盐作物的有效途径。在盐渍土壤抗盐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盐基因导入西红柿,并获得了转基因西红柿苗;同时在盐地资源植物的利用和开发上获得了许多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研究人员在改良盐渍土壤的同时,还注重培植“盐地草产业”。在原生盐渍地和弃耕多年的次生盐渍地上种植出的优质牧草和药材,如红豆草、枸杞、甘草、黄芪、红花等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盐渍地上培育出优质桑树,因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桑叶干物质积累较多、叶质优良,因此所喂养的蚕病害少,蚕丝质优,鲜茧出丝率相对都比较高,为西北广大盐渍地区发展种桑养蚕奠定了基础。有关专家指出,生物防治土壤盐渍化研究对于改善我国西北地区贫瘠土壤的生态环境,扩大土地使用面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来源:科学时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