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CERN综合评估
世界气象专题:我国的干旱特点和防御
关键字:气象   来源: 广东气象公众网   时间: 2006-03-23  点击率: 1105944
我国的五个干旱中心

    我国各地均可发生干旱,但发生频率和程度不同。由近50年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有五个明显的干旱中心:

(1)东北干旱区。该区干旱主要出现在4~8月的春、夏季节,春旱出现的概率为66%,夏旱的概率为50%。

(2)黄淮海干旱区(西北东部和华北)。该区降水较少,变率大,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区,干旱发生次数也居全国之首。作物生长期间的3~10月均可能出现干旱,少数年份局部地区还会出现春夏秋连旱,但以春旱为主,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

(3)长江流域地区。该区3~11月均可出现干旱,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以7~9月出现干旱的机会最多,伏旱危害最大。

(4)华南地区。该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干旱,但由于华南地区雨季来得早,夏秋季常有台风降水,故干旱主要出现在秋末和冬季及前春。多数年份干旱时间为3~4个月,最长达7~8个月。

(5)西南地区。该区干旱范围较小,干旱一般从上一年的10月或11月开始,到下一年的4月或5月,个别年份的局部地区持续到6月份,但干旱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

干旱的影响

干旱是一种气候灾害,它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干旱导致土壤缺水,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其次,造成水资源不足,人畜饮水困难,城市供水紧张,城市发展受到制约;长期干旱还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可分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如两者同时发生,则危害更为严重。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大旱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近百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1900,1928~1929,1934,1956~1961,1972,1978和1999~2001年等大旱年。1959~1961年三年连旱,灾害影响10~15省(区、市),平均受旱面积3659万公顷,成灾1533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亿公斤。

干旱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干旱造成的损失绝对值呈明显增大的趋势。2000年,我国出现全国性干旱,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2~7月的春夏大旱,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华北、西北东部旱期长达半年之久。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建国以来之最,其中绝收800万公顷,因旱灾损失粮食近600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

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干旱缺水每年造成上百万人饮水困难,2001年2~5月北方地区发生的严重的干旱,不仅造成2200多万公顷农田受旱,还造成1580万人、114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干旱尤其是连年干旱,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最明显、最直接的危害,造成农业粮食欠收,还会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黄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频繁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受大旱影响黄河下游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长断流河段超过700公里。黄河断流,对流域的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水资源匮乏,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导致沙尘暴活动加剧,森林覆盖率持续降低、草原退化日趋严重等。由于水资源缺乏,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地面沉降。

文章分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世界气象组织:2003年是近150年以来第三个最热的年度
气象学家发现了青藏铁路沿线温度变化规律
鹤山站新气象站已改造完成
CERN会同站自筹资金建成国家标准气象观测场
海伦站2005年气象观测人员的岗位职责
哀牢山站新气象观测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将于10月下旬在苏州召开 现征集稿件
国际气象学大会将于今年8月在京召开
世界气象日专题:2006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
世界气象日专题: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的致辞
相关文章分页:  共 3 页 22 条记录 9 3[1][2][3]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