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CERN综合评估
旱地占国土资源一半多,经济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加速
关键字:旱地,生态系统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时间: 2006-05-29  点击率: 1122687

给旱地生物留下一席之地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保护旱地生物多样性”。全球大约1/6的人口依赖于干旱地区这一生态系统生存,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将会导致贫困的加剧。为深入了解我国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记者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首席专家薛达元博士。
  旱地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据薛达元介绍,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国土资源的52%,集中在西北部地区,这里分布了胡杨林、梭梭、柽柳、野骆驼、雪豹等珍稀特有物种。薛达元说,干旱地区由于生物物种少,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我国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威胁,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例如原来生活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的野马、高鼻羚羊等物种已经消失,只能靠从其他地区迁移物种进行人工放牧。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干旱地区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降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世界各国采取了很多措施,主要包括:减少脆弱生态系统的过度放牧;减少集约农业产生的污染物质;降低草原生态系统向农业和城市建设转变的速度;控制外来入侵物种进入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帮助建立扶贫及为贫困人群提供实现可持续生计可能性的机构;充分调动经济和技术资源,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调动经济和技术资源,以实现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
  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没人申请
  薛达元对目前我国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工作表示担忧。他认为,从前期性研究来看,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远远滞后于森林、农业、内陆水域、海洋和沿海等生物多样性领域,这使得我国在干旱地区生物物种方面的调查数据极度匮乏。可以断定的是,不少物种在人类发现以前就已经消失了。
  目前全球干旱地区多达20%生态系统的退化和荒漠化状况加剧,已有2311个物种濒危,每年农业产品损失40多亿美元。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更为严峻,如内蒙古草原的退化已经达到了50%以上。
  由于我国没有专门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立法,对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调研和观测工作也极少,这使得很多保护措施都无从下手。如“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已把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点内容,但至今竟还没有收到这一地区的项目申报,使实质性的保护工作难有进展。
  贫困成为保护旱地生物多样性的最大障碍
  贫困几乎是生活在干旱地区人口的共同特征,这也成了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大障碍。薛达元说,许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推进的。通过对生物物种的持续性利用有可能开发出替代品,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可惜的是,干旱地区生物物种并不丰富,而且开发利用的效益不高,这是我国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滞后的另一重大原因。
  目前我国干旱地区保护生物物种的措施主要有3种: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把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围栏保护起来;二是迁地保护,如建设动物园、植物园等;三是离体保护,即把物种的胚胎、种子、器官、组织和细胞等进行低温保存。这3种保护措施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矛盾。不少地区形成了贫困与生态系统破坏的恶性循环,如一些地区砍伐有限的灌木当柴烧,过度挖掘甘草等中草药材,导致地表植物系统损坏,沙化严重。
  薛达元认为,我国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还在保护而非开发。首要的工作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当地人民保护物种资源的意识,在有限的开发中有意识地保留资源;在生态系统脆弱的敏感地区,要适当进行移民,让重要的物种获取生长繁衍的机会。
 

相关文章:
新版的“数字水体”上网
专家讨论修订CERN水域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
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NPK迁移、转化规律与优化管理课题启动
“碳收支”项目召开专题研讨会
“中国陆地/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年度进展报告会通知
会议简讯
热烈祝贺海南、哀牢山及拉萨试验站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NPK迁移、转化规律与优化管理》项目2002年度工作会议简报
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项目研究进展受国际顾问委员会好评
相关文章分页:  共 12 页 111 条记录 9 3[1][2][3][4][5][6][7][8][9][10]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