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
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创新伊始硕果累累 |
关键字:null
时间: 2002-12-19 点击率: 1097277 |
摘 要: 水生所在2001年进入了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试点单位之列,新组建的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也在全体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科研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1年度,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2项,中科院重大项目2项,优秀人才基金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湖沼特支费1项。与此同时,广大科技人员积极争取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东湖生态站(湖泊生态组)在蓝藻水华暴发机理及生物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李岚清副总理专门对此作了批示,由谢平研究员和刘建康院士发表在国际刊物 The Scientific World上的关于利用滤食性鱼类成功控制武汉东湖蓝藻水华的论文,被主编Havens K.E. 评述为2001年度在该杂志上发表的3篇重要综述论文之一,并称该文是一篇发人深思的关于用滤食性鱼类进行生物操纵的论文(原文:a thought-provoking synthesis regarding biomanipulation of lakes with filter-feeding fish)。由于该方面研究的突出贡献,谢平研究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的科学创新奖,并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的终期评估被评为优秀。该研究组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实力雄厚,本年度在包括Science在内的国际SCI源刊上发表研究文章12篇。
渔业生态组和鱼类生理生态组针对湖泊水产养殖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通过“九五”期间的深入系统研究,“湖群规模化养殖技术”2001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是中、小型湖泊群资源环境特点及渔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最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系统探讨了长江流域湖泊无公害渔业的可行性途径,所辑专著达到国内、外同类工作的领先水平;用严格的生物能量学方法分析湖泊群生物资源与渔业利用的关系,建立了我国湖泊底栖动物、小型鱼类、食鱼性鱼类生产力估算方法和进一步完善了管理草鱼放养的生物能量学模型,建立用水草生长量评估河蟹养殖容量的方法,既优化湖泊优质水产品结构,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使我国湖泊渔业管理基础理论水平及应用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将针对水产养殖的污染和产品质量问题,进一步研究湖泊渔业与环境的问题,围绕提高水产品质量,在结合集约化养殖中无公害饲料和投喂体系,通过利用能量学模型建立投喂体系、改进饲料配方和养殖技术,促进水产养殖和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推进水产养殖无公害和绿色产品提供科学的指导。该方面的工作获得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的支持,湖北省也将“淡水水产优质高效养殖及产业化开发”列为省“十五”重点项目,获得资助330万元,这是湖北省第一个水产方面的大项目。
长吻?是长江重要的名优鱼类,为了保护长江现有资源和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水产品,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在长吻?人工繁殖和养殖的各个关键技术上均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建立了长吻?集约化养殖的技术体系,进行了规模化养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长吻?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2001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原生动物组将经典的研究方法与分子生物学结合,并在动物进化方面开展开拓性的研究,该组目前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系统生态组与德国合作进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土地利用及洪水风险”的研究。
底栖生物分类与生态组获得了全国首批优秀博士论文基金的资助,开展“中国重点地区寡毛类环节动物研究”,将全面地研究特殊动物地理区青藏高原寡毛类的区系学,这将是对世界寡毛类学的一个突破性的贡献。
2001年度研究中心共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25篇,研究中心创新人员20人,人均SCI论文1.25篇。
研究中心2001年还成功地组织了2次国际会议,1)第四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共有330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海外代表30人。2)中德双边会议“长江中上游地区可持续性土地利用与流域生态管理项目研讨会”,9位德国科学家及15位中国科学家参加了会议。极大了促进了我国鱼类营养与饲料及流域生态学的学科交流和发展。
(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张晓良)
|
null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