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网络介绍 CERN新闻 规章制度 在研项目 论文与出版物 学术动态 生态知识 人员招聘 人员组成 English

    CERN新闻
   综合新闻
   科研新闻
   国际前沿
   友好往来
   大事记
   中国生态大讲堂
   CERN科技贡献奖
   CERN综合评估
   国际长期生态学会议资料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IUCN生态系统管理简报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7期)
关键字:论文,摘要   时间: 2003-04-08  点击率: 164209
  摘 要: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7期)

本期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论文摘要的第一部分     
如需要全文,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海洋固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海洋生产力的氮、碳贡献

董俊德 黄良民 王友绍 王汉奎 张思 王肇鼎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
2、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中科院生态网络站 三亚 572000;
3、中科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 深圳 518121)

摘 要

固氮生物及其共生体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氮素供给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贫营养盐海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新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本文就海洋固氮生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世界不同海域和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海洋固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共生互作关系多样化,作较全面的概述。综合分析了海洋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活性)、在光合固碳中的作用和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介绍了固氮生物在海洋生物链和海洋不同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概况。

关键词: 海洋固氮生物 生产力 氮碳贡献

-------------------------------------




海水养殖系统生态调控研究新进展

杨红生 周 毅 张 涛 刘 鹰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胶州湾生态系统研究站,青岛266071)

摘 要

人类活动和养殖的自身污染使近岸浅海养殖环境日益恶化,病害肆虐.养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养殖环境的生态调控正日益引起人类的关注.本研究在我国北方典型海湾养殖海区对养殖生物生理生态学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现场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型藻类和沉积食性动物刺参在养殖系统的生态作用,为我国浅海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态调控 养殖系统 浅海

-------------------------------------




东洞庭湖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关系研究

谢志才 蔡庆华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摘 要

本研究报道东洞庭湖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共发现底栖动物51种,包括18种寡毛类,15种软体动物,14种水生昆虫和3种其它动物。软体动物是保护区最重要的底栖动物类群,其占总密度的70%以上及生物量的99.9%。功能摄氏类群分析显示,刮食者和直接收集者是主要的摄食类群,分布占总丰度的66.6%和20%。基于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的双向指数种分析及DCA分析显示,32个样点可分为4组。各组间的总密度、寡毛类、水生昆虫密度及三种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各组间软体动物差异不明显。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在16种水体理化因子中,水深、pH、SiO2, TN, TP, Alk, Hd, Ca2+ 和Cond是影响东洞庭湖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环境因子。通过Monte Carlo检验,水深、pH、Alk和硬度是影响保护区底栖动物分布格局的最关键的环境因子。

-------------------------------------




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

王肇鼎 练健生 胡建兴 韦桂峰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深圳 51812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

摘 要

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初步探讨了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并分析了造成退化的原因。分析表明,大型建设造成的岸线变化、耕地湿地减少,陆源物质大量输入,水产养殖业发展引发的水质富营养化,以及过度捕捞等人类干扰,加速了大亚湾生态环境退化。本文就大亚湾生态环境退化的分析,可为受损海湾生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和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系统 环境 退化 大亚湾

-------------------------------------





大亚湾和香港吐露港氮磷硅营养元素比例的长期变化

练健生1 韦桂峰1 王肇鼎1 肖丽莹1 何建宗2 郭王晓瑚3 杨戎3

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深圳 518121)
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
2(香港公开大学,香港)
3(香港环境保护署,香港)

摘 要

广东大亚湾和香港吐露港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湾,位于珠江口东侧。由于这二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二个水域近二十年来都经历了快速的变化过程,本文通过对这二个典型的亚热带海湾过去十五至二十年来氮磷硅营养元素比例的主要变化,分析讨论了我国沿岸海域主要氮磷硅营养盐比例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主要结果有:
1)大亚湾和吐露港水域的氮磷比(N∶P比)、硅磷比(Si∶P比)自1995年以来有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大亚湾,自80年代的 2.5一路升高,到1996年后稳定在25左右;吐露港水域的N∶P比平均值从86年的23.5一路下降到1995年的7.6,然后又开始升高,1998年以后大概稳定在22左右。
2)大亚湾N∶P比升高主要是由于大亚湾湾外海水的N∶P比变化引起。
3)大亚湾和吐露港水域都表现出正磷酸盐(PO4)快速下降的趋势。
4)总体上来说SiO2不是大亚湾和吐露港海域的限制因子。
5)自80年代以来,氮硅比(N∶Si比)在大亚湾有升高的趋势,在吐露港水域有下降的趋势。但这只是反映大亚湾和吐露港各自的总无机氮TIN的变化趋势。
近岸水域的高的N∶P比和N∶P比升高好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还讨论了大亚湾湾外海水N∶P比的快速升高与近几年来珠江水对大亚湾的影响增加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大亚湾 香港 吐露港 生态系统 氮磷硅 Redfield比 营养盐结构 长期变化

-------------------------------------





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

胡建兴 王肇鼎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深圳 51812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

摘 要

本文应用1985-2002年的大亚湾底栖生物数据分析大亚湾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趋势,应用1996-2002年的数据分析大亚湾底栖生物季节性变化及空间分布规律,特别是针对软体动物的某些优势物种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大亚湾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增加迅速,由20.66g/m2升为123.5g/m2而??虫类和甲壳类的生物量降低明显,分别由36.58 g/m2和6.03 g/m2降为0.9 g/m2和4.4 g/m2。大亚湾的中、北部地区为软体动物的富集区。

关键词:大亚湾 底栖生物 软体动物 群落 时空变化

-------------------------------------





赤潮藻毒素研究进展

于仁诚 周名江 颜天 王云峰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266071)

摘 要

本文从藻毒素类型、有毒藻种类、藻毒素分析检测技术、有毒藻毒素产生机制、藻毒素危害等方面总结和概括了近十年来有害赤潮研究中有毒藻和藻毒素研究的进展情况,强调了在近海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中有害赤潮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对本实验室“九五”和“十五”期间赤潮藻毒素的部分研究结果进行了介绍,提出了今后在生态站监测和研究中开展有毒赤潮和藻毒素监测与研究工作的设想。

关键词:有害赤潮 藻毒素 生态系统

-------------------------------------





20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变化趋势

王友绍 王肇鼎 黄良民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0301)

摘 要

大亚湾位于深圳东部,面积约600km2,是我国亚热带海域的重要海湾之一。本文在中科院南海所大亚湾海洋生物实验站20年来获得了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大亚湾生态环境研究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其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贫营养状态发展到中营养且局部已发现有富营养化的趋势,N/P比平均值由20世纪80年代的1/1.5上升到近年的>50;② 生物群落组成明显地小型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资源严重衰退。大亚湾具有珊瑚礁、红树林、岩礁等多种海岸类型,但近年出现了石珊瑚白化现象、珊瑚礁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改变,在大亚湾的澳头港附近水域多次发生赤潮;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大亚湾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快速的退化过程。

关键词:大亚湾 生态环境 变迁

-------------------------------------




胶州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

孙松 张永山 吴玉霖 蒲新明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

摘 要

根据1997年冬、春、夏、秋四季度对胶州湾进行的大面站综合调查,分析讨论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胶州湾水域共鉴定有浮游植物35属117种(含变种和型),其中隶属于硅藻类27属104种,甲藻类4属12种,金藻类1属1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季节变化明显,以冬、夏末两季各出现数量高峰;水平分布格局为湾内近岸海域常形成密集区,湾中、湾口及湾外属稀疏区。结合历年调查资料进一步分析认为:年际变化表现出种类组成呈逐年减少、数量逐年增加的趋势,数量的季节变化以每年冬季为年数量高峰,其它季节略有波动,多依夏末秋初为年数量次高峰,偶尔也有以春季为年数量次高峰的现象。浮游植物种类季节更替明显,以硅藻类为主,四季度主要种类有中肋骨条藻、旋链角刺藻、日本星杆藻、加拉星杆藻、尖刺菱形藻、高盒形藻、短角弯角藻等,其中部分种类在春末至秋初之间极易暴发性增殖形成赤潮,共鉴定赤潮生物42种,以硅藻类为主,甲藻类次之。赤潮多发季节一般在每年的6―9月,赤潮多发区多分布在湾北部、东北部等近岸富营养化海域。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分布特征 胶州湾



相关文章:
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公布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1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2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3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4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5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6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7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8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第2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第9期)
相关文章分页:  共 3 页 21 条记录 9 3[1][2][3]4 :

[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 网络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