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5日讯(记者王卉)“我一直鼓吹生态系统研究需要生态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相结合,这样才能提供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强调生态系统过程研究,但这个过程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研究得很少。只研究生态过程和环境效应,不研究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就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咨询。”1月4日,在由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中心、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中国生态大讲堂上,现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副秘书的刘健博士这样表示。
刘健曾任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他是在回答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方法对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工作有什么借鉴意义时,作上述表示的。
刘健介绍说,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很多大牌专家是社会科学专家。他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不紧密,也会影响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的发展。“人的行为支配了他如何管理土地,但是什么影响了人的行为?是市场、价格还是其他因素?这就是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问题,也是社会科学所探讨的内容。生态学家要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很好地结合,建立紧密的研究团队。”刘健说,“所谓科学,不仅是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我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方面的成功范例太少了。”
刘健同时建议,国内生态系统研究者要出高质量的文章、在好的刊物上发表,要让外界知道我国生态学家的工作很优秀,让外界了解我国在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
谈到我国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主任于贵瑞博士表示,在生态过程研究中,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使许多人今年做水、明年做碳、后年做生物多样性,刚做出点眉目就要换一个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与储备不足。“从国家体制上,应该稳定一部分人扎扎实实地做事情!”于贵瑞说。从国家生态系统网络综合中心的角度,他希望能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在诸如中国生态系统的状况如何、是如何变化的、这些变化的驱动力有哪些等问题上给出切实、客观的回答。
据介绍,上个月启动的中国生态大讲堂,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每月举办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