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 |
光种树不能完全阻挡 治沙尘暴难在哪里? |
来源: 人民网-《环球时报》
时间: 2006-04-24 点击率: 1059455 |
沙尘暴这几天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国北方从2月份以来一共发生了10次沙尘天气,特别是最近的5次沙尘天气中,有3次是强沙尘暴。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年的沙尘天气比较严重?如何治理这种恶劣气候灾难?治理存在哪些困难?4月20日下午,中国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
三大原因导致今年沙尘天气频发
防沙治沙办的刘拓主任同时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中国国家联络员,他说,酿成沙尘天气的两大因素是沙源和风,今年中国北方沙尘天气频发的气候原因有3个。今春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土壤解冻早,加速了土地的水分蒸发。
同时,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是中国北方50年来同一时期第二个少雨的季节,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常年少了3―5成,少数严重地区的降水减少了8成。干燥的地表,沙尘遇风就起。
而今春的大风又特别多,西伯利亚冷空气一个接着一个,势力还非常强,一路吹来,经过不少沙漠和戈壁,加上蒙古气旋用力把沙尘拔到高空,加重和扩大了沙尘暴的强度和影响范围。
沙尘暴不可能完全消灭,只能减少和削弱
防沙治沙办的总工程师杨维西指出,客观上讲,中国的沙漠面积比较大,世界几大沙漠中,除了撒哈拉大沙漠外,塔克拉玛干、毛乌素、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都在中国北方,而中国北方的周边国家也有范围不小的沙漠和戈壁,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有时又必须经过这些地区。杨维西说,中国就是处在这样的位置上,这是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刘拓也指出,境内外沙尘源一直存在,完全消灭沙尘暴是不可能的,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不分你我,携手共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和气候,减少沙尘源、削弱沙尘暴是可以做到的。
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给裸露的沙化土地种上草、灌木和乔木。根据刘拓的介绍,最近的监测显示,中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左右,按目前条件适宜治理的有53万平方公里。中国已经有了治理的总体设想,到2020年把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一半左右,力争到2050年,把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上治理完。事实上,治理工作已经初见成效:5年前,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要扩展3400多平方公里,而现在已变为年均净减少1200多平方公里。
植被覆盖有讲究
对沙化土地进行植被覆盖是要讲究科学的。在这些干旱地区光种高大的乔木对生态恢复并无太大意义,必须乔、灌、草结合,而且有一定的比例,像中国的绝大多数防护林,都是以灌木林为主、灌草结合的防护体系。刘拓说,研究表明,在有一定降水量的地方,按照一定的密度种树,不至于对地下水构成威胁,反而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更好地解决水和植树种草之间的矛盾。防沙专家强调,防护林并不能完全阻挡住沙尘暴,因为沙尘暴主要是在较高的空中行进的,在保护小环境少受沙尘暴危害方面特别有效。
谈到减少沙尘暴的环境治理工作难度,刘拓说,治沙任务极重与投入缺乏的矛盾是很突出的。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涉及75个县,现在每年要投入约20亿元人民币。这是非常需要国际社会合作来共同承担的责任。
另一个困难就是治理是个长期任务,而治理的重点地区生态都很脆弱。要人们长时间在那样的地方献身改造自然的事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