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举措
------禹城又创新经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综合试验
科学时报 5月16日 作者:王卉 徐建辉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我们不仅仅是要解决粮食的总产量问题,更要关注优质高效安全生产。”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说:“禹城站在科学研究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方面有很好的积累,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应该发挥禹城站的科技优势,调动中国科学院的力量,在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节能、节水、节肥、节药)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试验示范等方面加强研究,要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李家洋是在考察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时作上述表示的。
5月6日至8日,利用五一长假,李家洋和中科院原副院长李振声院士一行赴山东禹城考察农业科技工作,此行是为落实中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进行调研。
中科院与禹城有着长期的卓有成效的合作。196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科技人员,就在禹城探索了“旱涝碱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农牧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的路子,让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8年,李鹏同志视察禹城试验区给予高度评价:“这里取得的成就,对黄淮海平原,乃至对全国农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当时的国务委员陈俊生称赞道:“你们创造了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典范,为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和荒洼地开发治理提供了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宝贵经验”,并亲自向中央写了《从禹城经验看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路子》的报告。禹城经验推动了黄淮海平原和全国的中低产田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近年来,在农副产品高效利用与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上,中国科学院又引入低聚糖、乙醛酸钠等高技术项目,促进当地农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李家洋和李振声一行考察了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中美合作免耕长期试验场、作物水分养分关系实验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联合观测实验场、养分平衡长期实验场、陆地水面蒸发观测场、作物生产力形成机制试验观测场、优质牧草水分生产力试验场以及实验室等设施。李家洋充分肯定了建站几十年的禹城站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坚持试验研究和数据积累,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李振声指出,禹城站组织了中科院20余个不同学科的研究所来站做工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形成中国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李家洋一行还考察了禹城王子付村奶牛养殖合作社、煜禾奶牛养殖场、伦镇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了禹城经济发展成就展览。与禹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禹城市委副书记何连生介绍,禹城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全市建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基本形成了奶牛、肉牛、生猪、肉羊、肉鸡、蛋鸭六大畜禽基地,以玉米综合利用为链条的循环产业初步形成,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禹城市委书记陈永华对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对禹城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希望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模式和示范样板。
李家洋强调,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方针,中科院一定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在农业科技上作出重大贡献。要做一次动员,在机制上引导科学家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结合起来,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提出新的模式。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地方、企业、研究所和科学家的积极性,还有老一辈科学家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禹城站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把长期的科学积累与服务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针对禹城农业发展道路和我国农业发展重大需求,李振声表示,要从国家的层面看禹城,现在我国面临重大的能源问题,禹城有条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节能型农业,在禹城逐步建成万亩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和5000~10000头优质种牛基地。
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李家洋要求中科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研究所,近期首先落实以免耕为核心的节能型农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以胚胎移植为关键技术的优质奶牛繁育和养殖技术试验示范、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试验示范等几个项目。
考察期间,还讨论了禹城农业发展的愿景。根据禹城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中国科学院的综合优势,提出建立“禹城农业科技园区”的设想,形成试验站—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空间格局的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