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杰:生态系统评估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2006年5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傅伯杰局长在“中国生态大讲堂”2006年春季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景观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的大会报告。傅伯杰局长介绍了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成就、问题与发展趋势,并阐述了生态系统评估中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傅局长首先介绍了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历史。1939年C. Troll 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概念,从此景观生态学研究就在欧洲兴起。20世纪80年代初北美景观生态学开始发展起来,并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景观生态学也很快,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傅局长认为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有四个热点领域,即(1)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及其尺度转换;(2)LUCC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3)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包括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景观格局描述的数量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景观复杂性的分析方法、景观非线性动态模拟预测技术、景观的可持续性评价、景观的多功能调控及优化设计等;(4)景观多维监测技术及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分析。
傅局长认为我国在景观生态学取得了三方面的主要成就,即(1)景观格局及其动态研究。近几年的研究重点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格局和动态,以及农业、干旱区、湿地及森林景观的格局与动态研究;(2)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主要有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水分动态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养分变化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侵蚀研究、土地利用方式与景观格局演变对生物过程的影响研究;(3)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主要有城市及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傅局长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基础之一。生态系统评估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除了结构和功能外,还有生态系统规模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而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态系统规模的影响。景观生态学不仅发展了完善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生态系统的规模与格局,而且将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如果要想满足人们对特定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必须拥有足够规模的生态系统。比如,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必须拥有一定的农田生态系统规模。
傅局长强调中国生态系统综合评估要加强观测、实验、调查与模拟,遥感与野外观测的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区域综合和全球研究学科交叉,特别是一级学科的交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周杨明 王斌)
报告人简介:
傅伯杰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1984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学位,1989年获北京大学地理系和英国Stirling大学环境科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2至1994年在比利时Leuven大学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土地评价与水土保持”等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土地评价、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