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十五”期间,全国各地根据中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部署,及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高效经济作物快速发展,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所占比重上升。与2000年相比,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69.4%减至67.1%,下降了2.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30.6%增至32.9%,上升了2.3个百分点。蔬菜、水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园艺产品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为1774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250万公顷。“十五”时期,园林水果总产量达29556万吨,比“九五”时期增加1898万吨,增长6.9%。
——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淘汰劣质品种,压缩普通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2004年,全国优质稻面积达到2.61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3%,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43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1.17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3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双低”油菜8230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75.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名特优新畜禽、水产品明显增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农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东中部棉区向西部棉区、特别是向新疆棉区转移;南部地区的甘蔗向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中;北方地区的甜菜由东北、内蒙古向甘肃、新疆延伸;蚕桑向黄河流域转移;生猪、蔬菜、瓜果等许多农产品也出现了一些相对集中的产地。
——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出售优质小麦、玉米、水稻所得现金收入人均为117.5元,比2000年增加36.5元,增长45.1%,年均增长7.7%;出售蔬菜、油料、棉花的现金收入人均337元,比2000年增长71.1%,年均增长11.3%。
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农业发展与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选择上趋同,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受信息传输不协调和政府引导、扶持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与农林牧渔业的协调发展不一致,出现产业选择的趋同现象,难以获得预期的效益。例如,“九五”时期,国家强调发展畜牧业,各地都加快发展大型畜牧场,造成畜产品价格下跌;玉米伴随着畜牧业发展导致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而波动;近年,各地普遍加快了水果和蔬菜的生产,尤其是反季节的高档温室蔬菜的生产,有可能造成新的产品积压。
二是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很低。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难以带来规模效益;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产品深加工少,附加值低。
专家建议,“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首要任务是以提高农业增长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调整农林牧渔业结构。应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同时,应加强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